漢語在音韻學上有聲調平仄的變化,使得成語、俗語、歇後語、對聯等語言形式朗讀起來具有鮮明的音樂節奏感,富於聲律美,在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中獨樹一幟。
拿成語來說。由於成語4音節在音韻的配調方麵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使得成語音節的配合上富於音樂的聲律美。一般來說,成語4音節的聲調平仄變化可分為14格列舉如下:
平平仄仄格:鶴立雞群
仄仄平平格:意氣風發
平仄平仄格:出類拔蘋
仄平仄平格:勢如破竹
平仄仄平格:五光十色
仄平平仄格:耐人尋味
仄仄仄平格:驚弓之鳥
平平平仄格:行雲流水
平仄仄仄格:水滴石穿
仄平平平格:迫於眉睫
平仄平平格:興高采烈
仄平仄仄格:如火如荼
平平仄平格:層出不窮
仄仄平仄格:長歌當哭
而成語中音節的重複和疊用也同樣具有音樂節奏感的效果。如
十全十美大搖大擺
維妙維肖出爾反爾
神采奕奕忠心耿耿
心心相印娓娓動聽
唯唯諾諾戰戰兢兢
朝朝幕暮期期艾艾
朗讀起來部具有鮮明的音樂節奏感,而富有聲律美。
再拿俗語來說,俗語很講究節奏,說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韻律鏗鏘,也富有音律美。四言俗語的節奏多為“二二”,如人多成王,入鄉隨俗等;五言俗語的節奏多為“二一二”或“二三”,如一正壓百邪,日久見人心,一打三分低,禮多人不怪;六言俗語的節奏多為“二二二”,如一客不煩二主,千虛不抵一實;七言俗語的節奏多為“二二三”,如不受磨煉不成佛,兔子不吃窩邊草等;八言和八言以上的俗語節奏比較多樣,有的俗語在考慮節奏安排的同時,還注意押韻,有的押平聲韻,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等。有的押仄聲韻,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末到;吃飯防噎,行路防跌等。
拿對聯來說,對聯一方麵要求節奏相同如杭州西湖湖心亭
的兩副對聯:
四季笙歌,尚有窮民悲夜月;
主橋花柳,渾天隙地種桑麻。
萬井桑麻中,點綴六橋花柳;
一城燈火中,輝映十裏湖天。
上副的節奏是“四二二三”,下副是“二三二四”。另一方麵還要求上下聯平聯對立,即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上聯是平聲的,下聯一般應是仄聲;上聯是仄聲的,下聯一股應是平聲。如前引解紹的“牆上”聯的平曆是:
仄仄平平,仄仄感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特別是句腳的平仄對立絕對不能馬虎,上聯最後一句的句腳必須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句的句腳到必須是平聲。這樣既有書奏、又要押韻,朗讀起來就十分和諧舒暢,而極富音樂節奏感和聲律美。
此外歇後語中也常常用音節的重複手法加強了音樂節奏感和聲律美,如“月亮地裏看人影——自高自大”、“閻王爺不帶帽子——鬼頭鬼腦”、“光屁股打虎——不要臉,不要命”、“丈母娘誇姑爺——傻好傻好”、“兩隻哈蟆打哇哇——我呀我呀”等等。所有這些為漢語是風格獨特的發達語言之又一證。
上麵我們從漢語成語、俗語、歇後語、對聯等語言形式所帶有的漢民族曆史的痕跡,與漢民族風俗的息息相通,所體觀的漢語單音綴孤立語的特點,所具有的音樂節奏感和聲律美的種種特點中,可見漢語語言形式多樣確實是世界各民族語言中獨樹一幟的發達語言。
(第三節漢字對漢民族的內聚作用)
從第四編漢民族的發展中,我們早已得出結論;漢民族是一個有著巨大內聚力的民族。在無數次的分裂,多次的征服中,她不僅沒有被滅亡,甚至也沒有被同化。恰恰相反,在其巨大內聚力作用下,她反而同化了入主原的無數少數民族,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終於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
人們不禁要問:漢民族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內聚力?這是一個重大課題。在此說明的僅是漢字對漢民族的內聚作用,其是漢民族具有巨大內聚力的原因之一。
一、漢字的一脈相承性對
漢民族形成的內聚作用
漢字淵遠流長,獨一無二。它的起源與漢民族的形成是同步的。
當漢民族的起源還處在黃帝傳說時代隊就有了神農作穗書、黃帝作雲書、少吳作鸞鳳書、帝堯作龜書的傳說。這些傳說雖無實據,不足為信,但《易經》係辭所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契者,刻也。孔安國《尚書序》亦雲,伏羲氏以書契代“結繩之政”。這種以契刻代結繩的記事情況,近些年來從考古材料中得到佐證,即在西安半坡、臨潼薑寨、青梅民和馬廠沿、樂都灣、山東章丘龍山鎮、青島白沙河趙村、苔縣陵陽河、以及上海鬆澤、馬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號。尤典是西安半坡,經1954年至1957年五次發掘,在若幹陶器碎片和兩件完整的陶缽口沿上發現刻有不同樣子的27種計113個符號(見圖)。郭沫若先生說:“彩陶上的那些刻劃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於省吾先生也肯定地說:“這種陶器上的簡單文字,考古工作者以為是符號,我認為這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仰韶文化距今有6000多年之久,那麼,我國開始有文字的時期也就有了6000年之久,這是可以推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