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就是入撿後停樞於殯官。《禮記·檀弓上》就說:“殯於五父之衢。”《儀禮·既夕禮》又說:“遂適殯宮,皆如啟位。”殯柩時間,曆來無一定規,有的殯七日,有的殯十日,有的殯十幾至二十日。殯期長短不一,一個重要原因是等待奔喪者。春秋戰國時對奔喪就極為重視,《禮記》就有《奔喪》篇專論奔喪之禮。唐孔穎達《禮記正義》說:“案鄭《目錄》雲,名曰《奔喪》者,以其居他國,聞喪奔歸之禮。”漢朝後,演變為“在外聞其親屬之喪而歸”,專指奔父母親的喪事,就是巳出嫁的女兒也要奔父、母喪。《漢書·景十三王傳·江都易王非傳》說:非“二十七年薨,子建嗣……女弟徵臣,為侯子婦,以易王喪來歸。”即為女奔父喪。漢民族因受孔子忠、孝倫理觀念的影響極深,故父母親死不奔喪者為不孝而有罰,《漢書·陳湯傳》記載:陳湯“至長安求官,數歲,富平侯張勃,與湯交,勃舉湯,湯待遷,父死不奔喪。司隸奏湯無循行,勃選舉故不以實,坐削戶二百,湯下獄論。”奔喪之俗至今仍盛行,國家對在外地工作之兒女奔父、母喪者也給予種種方便和照顧。此外,親戚朋友、生前友好來哀悼祭奠死者、慰問喪家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禮記·檀弓上》記載:“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漢書·史丹傳》也有“太子前吊”的記載。
奔喪者均要穿喪服,據《儀禮·喪服》記載,喪服分為五種,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稱為“五服”。“五服”均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相據親疏關係之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故俗稱“披麻戴孝”。另外,也有不少人用縞素做喪服。縞素是未經染色的白絹。《禮記·曲禮下》說:“大夫士去國,逾競,為壇位,鄉國而哭。素衣、素裳、素冠。”春秋戰國時這還是比較公遍的,《楚辭·九章惜往日》就有“思久故之親身今,因縞素而哭之”的詩句。《戰國策·魏策四》也說:“信陵君聞縮高死,素服縞素避舍,使使謝安陵君。”兩漢時仍然如此,《史記·高祖本紀》乃有“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送。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隆重的除穿喪服外,甚至用白車白馬,《後漢書·範式傳》即說:“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奔喪。曆來,由於棉布的逐步普及,取代了麻布和白絹的地位,特別是明清以後喪服也逐漸被白布取代,頭包白布、身穿白衣、腳穿白鞋就是“孝子”的典型形象。近、現代以後,“被麻戴孝”的形式大大簡化,一般是胸佩白花,臂戴黑紗,有的還在鞋麵上包一塊白布。在農村有時還可看到穿“重孝”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