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漢民族傳統人去基本特點,就是以倫理原則作為絕對的價值尺度。具體來說,就是主體對包括人事、社會生活、自然萬物等進入人的認識領域的一切對象在內的客體的評價均以道德原則為準繩,符合者為有價值,不符合者則無價值。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念今天已成為漢民族振興和中國現代化的桎梏。事情難道不正是這樣嗎?請看:
在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不少人把自然萬物的無限多樣,社會變化的無窮無盡,人生現象的五彩繽紛,都歸結為一元化的價值活動,或“唯上”,或“唯書”。
在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不少人“存天理,滅人欲”,把人們的物質利益與倫理原則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兩個東西,嚴重壓抑了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造成了“吃吃做做”,“不餓肚皮”就好了的自我滿足的安貧心理;致使一些人寧可把錢拿雲墊棺材底,也不舍得消費的心理,有的甚至怕“露富”,而心甘情願把富日子當窮日子過。
在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不少人隻看重精神的價值,而輕視人本身的價值,於是人的個性沒有了,有的隻是家,或家的放大“族”,或族的放大“國”,這樣的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就受到全麵壓抑,而造成了一種嚴重的依賴心理,從而使不少人對“大鍋飯”、“鐵飯碗”有一種特殊的依戀感情。
在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不少人往往怕冒險、怕失敗、怕吃力不討好,容易滿足於現狀,安居中遊,從而與世無爭,與人無患,以求得明哲保身。
在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不少人奉平均主義為天經地義,稍有不公則大發牢騷,甚至跳街罵娘。最令人可惡的是嫉妒心的泛濫,你美叫你臭美,八分錢郵票的匿名信,叫你跳到黃河裏也洗不清。
在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不少人重官輕文,喊了多年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在一些地方總是落實不了,致使不少青年人立誌要當官,而絕不雲搞學問。
凡此等等,還可以列出許多,但僅此也就足已看出漢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在今天新的曆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下,與時代發展所要求的價值觀是相矛盾、相衝突的,如果不加以揚棄,不吸收全人類的先進價值觀念,創造性地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合現代化社會需要的嶄新的價值觀念,那漢民族的振興,以致中國的現代化都有可能被拖延,甚至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溫州模式”何以能夠崛起?其關鍵之所在就是因為溫州農民的價值觀念逐漸地發生了本質的轉變,在發展商品經濟的同時,衝破了大一統的觀念,衝破了貴賤等級的觀念,衝破了人治的觀念,衝破了共性至上的群體觀念,衝破了克已寡欲的觀念,衝破了封閉自守的觀念,衝破了中庸之道的觀念,總而言之,一句話,衝破了以倫理原則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念,終於頑強地頂住了多次被斥為“資本主義泛濫”的高壓(對於這種壓力,筆者在與溫州相鄰的金華市武義縣生活了20年,是深有所感的),終於在被社會議論了一段時間以後而得到肯定。溫州農村經濟的起飛並不是靠“引進”實現的,而是在漢民族的傳統基礎上實現的。溫州的農民還是溫州的農民,所不同的是他們改變了價值觀念,初步實現了價值觀念的現代化,“溫州模式”崛起的奧秘就在於此。由此可見,價值觀念的現代化,是漢民族振興、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啊!
事實上,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改革的深入開展,隨著中國政治生活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漢民族的價值觀念也相應地已經發生顴正在發生著微妙而深刻的變化。西安市總工會對此作了一個有意義的調查,指出了當前價值觀念發生的變化,主要有:
1.服從意識淡了,分析意識、批判意識強了;
2.保守意識淡了,開拓、創新意識強了;
3.依賴意識淡了,自立意識、競爭意識強了;
4.政治意識相對淡了,經濟意識、科學意識、審美意識強了;
5.道德意識相對也淡了,功利意識強了,向二者並重趨向發展,正在形成新的倫理道
德觀念;
6.集體意識在某些方麵淡了,在某些方麵強了,自我意識強了,向二者結合趨向發展。
7.尊卑意識、等級意識淡了,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強了;
8.“人治”意識淡了,“法治”意識強了。
我們相信,隻要價值觀念在這些變化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繼續擴大和深化,那麼漢民族的振興、中國的現代化都將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地發展下雲,甚至可能以人們預想不到的速度前進。
俱往矣,漢民族最繁榮的時期,是在中國現代化實現之日,而不是在過去。
1980年2月初稿於浙江武義桐琴果園
1981年12月二稿於浙江武義熟溪橋畔
1983年12月三稿於浙江武義白洋渡
1986年8月定稿於廣西民族學院相思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