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生息湮滅(1 / 3)

叛亂之事還在收尾,越親王韓裕旵和唐雎隨叛軍而滅,但是不管是皇帝還是封曉都知道那幕後的人物馬上就要跳出來了。

果然,湖(和諧)北巡撫趙暉、湖(和諧)南巡撫藍旭和江(和諧)西巡撫佐官穆成林先後宣布韓絀為偽帝,擁立韓裕旵之子韓繪為帝,廢除之前“皇詔”之中所訂立的年號世元,改年號為承誌。

隨著三省自立叛亂的同時,到達皇帝禦案之上的還有來自三省相鄰的幾個省的巡撫的奏報,其中大部分還都附上了三省以新皇帝韓繪的名義發來的串聯同叛的勸降信。

韓絀看完之後,當時就樂了,戲謔的道:“之前以五軍之力,都沒能打下困守的金陵,如今他們怎麼敢以三省之地對抗天下呢?真不知道他們是哪裏來的勇氣。”

隨後皇帝放棄了立刻回京的打算,就坐鎮江南,發出了一些列的指令,指揮平叛。

剛剛還在修整的臨時討逆總鎮也不用解散了,直接對兩湖和JX發動進攻就可。同時皇帝和兵事閣還調派了廣(和諧)東的海字軍鎮、林字軍鎮、四(和諧)川的川字軍鎮、雲(和諧)南的苗字軍鎮、陝(和諧)西的平字軍鎮與河(和諧)南的洛字軍鎮共六個軍鎮二十七個軍加入臨時討逆總鎮,從多個方向合圍叛軍所在的三個省。

本來兩湖加上江(和諧)西三省,在大明境內是數得著的富裕省份,雖然前文說了,三省土地兼並嚴重,但即便如此,三省每年的糧食總量也占到了全國整體產量的近兩成。

但一隅對抗天下,還真應了韓絀的那句話,真不知道他們哪裏來的勇氣。

其實這次叛亂也有好的一麵,最起碼封曉是如此認為的,與其將來和盤踞在兩湖的大土地主之間在朝堂上扯皮,還不如趁著這次叛亂一舉收拾了了事。

皇帝和兩閣重臣雖然對叛亂比較上心,但是其實並不擔心江南糜爛,如今早已經過了秋收,隻要盡快平息叛亂,並不會耽誤明年的耕種。同時還可以依著封曉的意思在三個叛亂省份開展土地改革,將未來再次發生的土地兼並現象盡可能的杜絕。

而事情的發展也正和金陵城內眾人的預料相差不多,平息叛亂的進程十分順利,僅僅十多天時間,就已經收複江(和諧)西和湖(和諧)南全境,湖(和諧)北的大部分地域也幾經被平叛軍旅占據,僅剩下漢口附近一片不大的區域供叛軍活動。

而當初三省剛剛叛亂之時,也是擁有五個軍鎮十七個軍的實力,但是如今也僅僅隻剩下被打殘了的三個軍鎮不足七個師的兵力了。

之所以戰局發展如此之快,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就是跟隨叛軍的部隊,這些個部隊大多是當地的衛戍部隊,說白了就是還不如南畿衛戍軍鎮的二線部隊。他們之所以選擇站在了叛軍一邊,大多是因為這些軍隊裏從軍官到士兵,絕大部分都是三省本地人。從上到下一層層的被忽悠了的。

其次,三省自立叛亂其實是被逼的,金陵的叛亂本身就是盤踞在兩湖地區的大地主階層發動的。當初本來計劃的非常好,以為到了江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麵,籌謀皇帝的性命還不是易如反掌?結果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叛亂就被平息了。他們當時離皇帝最近的時候不過隔著一道舊宮城牆,幾千步而。但是他們距離成功卻是咫尺天涯,最終落了個雞飛蛋打。

知道自己等人早晚都要被清算,所以大家一盤算,與其等著皇帝來殺,不如直接反了得了。因此才在倉促之下進行了串聯謀逆。但是如此倉促起事,不管是軍備還是各方麵的籌備都不齊整,真正被圍剿之時,兵力上捉襟見肘不說,各方調度應援也是一塌糊塗。

最後就是人心,三生叛亂的主力是那些個兼並了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們,而下層百姓深受他們平日裏的盤剝之苦,如何還能擁護他們叛亂?所以自然是喜開家門迎王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