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論吐蕃製度與突厥的關係(4)(2 / 3)

五代時期,中原地區軍閥割據,政權林立。河西走廊也不例外,張承奉在瓜、沙二州將歸義軍藩鎮搖身一變,建立了西漢金山國,914年為曹議金所取代,建立了曹氏歸義軍政權;在河西走廊東部,回鶻割據甘州,建立甘州回鶻王國,涼州則為嗯末等勢力所盤蹈。值得注意的是,自後梁以靈武節度使兼領河西節度起,[35]五代朝廷在涼州又重新設立河西節度使,進行羈縻統治。

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列有涼州、沙州兩個藩鎮,涼州為河西節度使,起自後梁開平元年(907)韓遜,迄於後周顯德元年(954)申師厚;沙州為歸義軍節度使,起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張承奉,迄於後周顯德六年(959)曹元忠。[36]

《資治通鑒》卷265記載,天佑三年(906)“春正月壬戌,靈武節度使韓遜奏吐蕃七千餘騎營於宗髙穀,將擊嚼末及取涼州。”[37]次年,後梁建立,為了加強對河西東部地區的羈縻控製,“自梁太祖時,常以靈武節度使兼領河西節度,而觀察甘、肅、威等州,然雖有其名,而涼州自立守將。”[38]乾化四年(914)五月,韓遜卒,其子韓洙繼為節度。[39]後唐沿襲後梁的做法,仍以靈武(又名朔方)節度使兼領河西節度,《舊五代史》卷31《唐莊宗紀五》雲:

[同光二年(924)四月己醜],以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韓珠依前檢校太傅、兼侍中,充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靈、並、烕、警、雄、涼、甘、肅等州觀察使。[叫卷39《唐明宗紀五》又雲:

[天成三年(928)七月]壬子,以朔方節度使韓洙卒廢朝。

……[八月]辛卯,以朔方軍留後韓璞為朔方軍節度使、靈武雄警甘肅等州觀察使、檢校司徒。[41]

韓璞在位時間極短,旋為韓洙之弟韓澄所代,《資治通鑒》卷276後唐明宗天成四年(929)條雲:

初,朔方節度使韓洙卒,弟澄為留後。冬,十月,丁酉,韓澄遣使齎絹表乞朝廷命帥。戌戌,以[康]福為朔方、河西節度使。[42]

而韓澄在位時間也極短促,並結束了靈武韓氏的統治曆史。《新五代史》卷46《雜傳康福傳》雲:

靈武韓洙死,其弟韓澄立,而偏將李從賓作亂。澄表請朝廷命帥,而[安]重誨以謂靈武深入夷境,為帥者多遇害,乃拜福涼州刺史,朔方、河西軍節度使。[43]

五代初年,靈武節度使兼領河西節度者有韓遜、韓洙、韓璞、韓澄四人,從上文“為帥者多遇害”一語看,韓洙死後,靈武政局動蕩,韓璞、韓澄相繼上台,為時短暫,最後韓澄因難以鎮壓李從賓之亂而不得不請求後唐朝廷命帥,遂結束了靈武韓氏的統治曆史。後唐朝廷命康福為朔方、河西軍節度使,《舊五代史》卷91《康福傳》載其職銜更加詳細製加福光祿大夫、檢校司空,行涼州刺史,充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靈武雄警甘肅等州觀察處置、管內營田、押蕃落溫池榷稅等使。”[44]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擔任朔方(即靈武)、河西節度使之外,康福又兼任涼州刺史,這可能與他遭到樞密使安重誨的排擠有關,但似乎也表明後唐對涼州的關注。不過從該傳所記康“福居靈武三歲”一語來看,他平時是住在靈州而非涼州。

由上所述可知,五代後梁、後唐時期,韓氏四人皆為靈武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而康福更兼任了涼州刺史。毫無疑問,五代史籍中的“河西”是指以涼州為中心的河西走廊地區,由於曹氏歸義軍割據瓜、沙二州,故由靈武節度使兼領的河西節度使隻轄涼、甘、肅等州,然而這也隻是名義上的觀察而已,此時甘州為回鶻汗廷,肅州是甘州回鶻的附庸,涼州也“自立守將”,羈縻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在康福之後,靈武節度使不再兼任河西節度使,此時涼州本地的漢族軍將勢力崛起,自命為涼州節度留後,請命於中央,或者是劫持五代邊將為涼帥。新、舊《五代史》此後關於涼州及河西節度使的記載,透露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中央通過重用涼州本地的漢族軍將,對這一地區進行羈縻統治與管理。《舊五代史》卷138《外國傳二》“吐蕃”條雲:

唐長興四年(933),涼州留後孫超遣大將拓拔承謙及僧道士耆老楊通信等至京師,明宗拜孫超節度使。清泰元年(934),留後李文謙來請命。後數年,涼州人逐出文謙,靈武馮暉遣牙將吳繼興代文謙為留後,是時天福七年(942)也。明年,晉高祖遣涇州押牙陳延暉齎詔書安撫涼州,涼州人共劫留延暉,立以為刺史。至漢隱帝時,涼州留後折逋嘉施來請命,漢即以為節度使。嘉施,土豪也。周廣順二年(955),嘉施遣人市馬京師。是時樞密使王峻用事,峻故人申師厚者,少起盜賊,為兗州牙將,與峻相友善,後峻貴,師厚弊衣蓬首,曰候峻出,馬前訴以饑寒,俊未有以發。而嘉施等來請帥,峻即建言,涼州深入夷狄,十國未嚐命吏,請帥募府率供奉官能往者,月餘,無應幕者,乃奏起師厚為左衛將軍,已而拜河西節度使。師厚至涼州,奏薦押衙副使夜虎心、陽妃穀首領沈念般等,及中國留人子孫王廷輪、溫崇樂、劉少英為將吏,又自安國鎮至涼州立三州以控扼諸羌,用其酋豪為刺史。然涼州夷夏雜處,師厚小人,不能撫有。至世宗時,師厚留其子而逃歸,涼州遂絕於中國。獨瓜、沙二州,終五代常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