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曆史潛艇之最(1 / 2)

法國在1864年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機械動力潛艇“潛水員”號。該艇排水量420噸,長32.7米,艇內安裝了一台59千瓦的空氣壓縮機,並裝有壓縮空氣瓶,利用壓縮空氣瓶中的壓縮空氣作動力。但是,由於設計不完善,潛艇不穩定,“潛水員”號未能投入實際使用。

1873年,美國人約翰·霍蘭設計了一艘機械動力潛艇。由於當時美國海軍對建造潛艇不感興趣,霍蘭找到一個民間反英組織“芬尼亞社”。這個組織的領導者,出錢資助霍蘭,建造了單人駕駛的“霍蘭─1”號潛艇。這艘潛艇用內燃機做動力,但因為艇身太小,不能用於水下戰鬥。

1881年,霍蘭又建造了一艘“霍蘭─2”號潛艇,長9.45米,排水量19噸,也是用內燃機做動力。艇上安裝了一門3.35米長、口徑228.6毫米的氣動加農炮,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艘機械動力潛艇。

世界上最小的潛艇是1981年下半年在挪威斯塔萬格西邊的碼頭潛入北海的“曼蒂斯”號。“曼蒂斯”的意思是“聖母的小馬”。

這艘潛艇長度僅有2米,隻能供一人在裏麵平躺。潛艇由一根皮繩與碼頭相連。皮繩可把“曼蒂斯”拉回碼頭或沉入深海,同時還能給它輸送電能。“曼蒂斯”帶有10台電動機,由駕駛員控製,可以使潛艇向任何方向移動。

目前,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潛艇是前蘇聯研製的A級核動力魚雷潛艇。

它的水下最大航速為42─45節,最大攻擊深度為900米。艇體用鈦合金製作。艇上除裝備6具魚雷發射管外,可發射SS─N─15和SS─N─16反潛導彈。

目前,潛深最大的潛艇是前蘇聯海軍的核動力潛艇“黑豹”號。

該核動力潛艇可潛至1000米的水下航行,能攜帶150個核彈頭。在此之前,美國和前蘇聯等國所擁有的較先進的核潛艇的最大潛航深度多為600─700米。西方軍事分析家認為,“黑豹”號核潛艇是在前蘇聯西北部的塞貝羅德濱斯克市的“北方機械技術工廠”建造的,它顯然具有很大的威脅性。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是美國1957年開始研製,1959年建成的“喬治·華盛頓”號。該潛艇長116米,寬9.8米,高8.3米,水下排水量為6700噸,水下最大時速為22─24海裏。艇上裝有16枚“北極星A─1”彈道導彈。導彈射程為2200公裏。核彈頭的威力相當於60萬噸TNT炸藥。艏部有6具魚雷發射管。導彈艙位於核潛艇控製部位後麵,全長23米,16具導彈發射筒垂直排成兩列,它們穿過甲板和耐壓艦體的上麵部位。每個導彈發射筒上端有一個金屬密封頂蓋。

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不僅可以在水麵發射導彈,還可以在水下發射。在水下,導彈是利用壓縮氣體來發射的。1960年7月,“喬治·華盛頓”號首次在水下成功地發射了2枚彈長8.53米、直徑1.37米、射程1850公裏的“北極星AI”型導彈。這是美國核潛艇首次從水下發射彈道導彈。

巡航導彈核潛艇是裝有巡航導彈的核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研製成新型的“天獅星”巡航導彈,射程640公裏。美國將這種導彈安置在潛艇指揮台圍殼後麵水密彈庫內,每座彈庫中停放2枚。

核潛艇出現後,美國便著手發展巡航導彈核潛艇。第一艘裝備“天獅星─Ⅱ”型巡航導彈的核潛艇是“大比目魚”號。彈長為17.4米,裝普通彈頭或核彈頭,飛行距離為1600公裏,製導方式分末製導和無線電製導兩種。彈庫長27.5米,高7.6米,彈庫裏可存放5枚巡航導彈。由於“天獅星”導彈的保養和發射需在水麵進行,發射、製導複雜,巡航導彈易受截擊,所以停止了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