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0年代中期服役的MCS型反水雷母航,是排水量最大的掃雷母艦,它由大型登陸艦改裝而成。總長138.8米,寬18.4米,吃水6.1米,滿載排水量9040噸;裝有20艘掃雷小艇和2架掃雷直升機。掃雷小艇是由裝在反水雷母艦兩舷的吊杆吊下水的,直升機是從設在艦尾部直升機平台上起飛的;該艦用蒸汽輪機作動力,總功率1.1萬馬力,航速20節,還裝有2座127毫米、8座40毫米的火炮。
“獵雷”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尋找水雷,二是消滅水雷。獵雷方法很多:有的由潛水員獵雷,有的用直升飛機獵雷,還有的用艦艇獵雷。專門用於獵雷的艦艇,就是獵雷艦。
世界上第一艘專門用於對付水雷的獵雷艦是法國的“希爾歇”號,該艦於1970年底建成,艦長46.50米,艦寬8.9米,排水量495噸,最大時速15海裏。艦體是木製的,艦上的設備和推進裝置都經過消磁處理。艦上裝備有探雷聲納,用於探測海底的水雷,還裝有各種掃雷具掃除水雷,或用帶炸藥的自航魚雷消除掉水雷。
由於獵雷艦對反水雷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紛紛研製獵雷艦艇,其中法國、英國處於領先地位。
英國在1972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玻璃鋼獵雷艦“威爾頓”號。1978年6月又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獵雷艦“亨特”號,艦體是用玻璃鋼製的,滿載排水量為725噸。
第一艘水雷母艦是沙皇俄國1877年由一艘商船改建的“康斯坦丁”號。排水量2500噸,能攜帶4艘水雷艇,以蒸汽作為推進動力,最大航速達12.7節,並裝有1門口徑150毫米的臼炮和4門口徑為107毫米的線膛炮。水雷母艦還能直接向水雷艇提供蒸汽,從而使水雷艇自身的鍋爐氣壓上升時間由原來的兩小時縮短到8分鍾左右,大大提高了水雷艇出擊的快速性和突然性。同年4月28日,“康斯坦丁”號攜艇出擊土耳其軍艦獲得成功。
水雷母艦的成功,給俄國海軍部的專家們帶來了新的啟發:如果能將攜帶自航魚雷的魚雷艇裝到母艇上,作戰威力將會大大增強。於是,他們又將“康斯坦丁”號改為攜帶魚雷艇的母艦。在俄土戰爭中,“康斯坦丁”號魚雷母艦多次重創土耳其軍艦、商船,取得輝煌戰績。正由於魚雷母艦能利用較小的魚雷艇擊沉敵大中型作戰軍艦,於是各國紛紛仿效。
世界上最早的布雷艦是俄國的“布格河”號,該艦是根據C·O·馬卡羅夫海軍上將的倡議,於1892年建成的。主要用於布設水雷障礙以對付敵人水麵船隻和潛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布雷艦得到發展,參戰各國利用布雷艦和其他艦船共布設了近30萬個錨雷,先後出現了多種布雷艦,如巡洋布雷艦、驅逐布雷艦、高速布雷艦、艦隊布雷艦、近海布雷艦及各種布雷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布雷艦得到進一步發展,各國參戰的布雷艦有:蘇、德各超過40艘,英國超過20艘,美國約30艘,法國5艘,意大利12艘,日本約30艘,荷蘭10艘,挪威2艘。這些布雷艦配合其他艦船和航空兵共布放了約80萬個水雷。在整個戰爭中,損失布雷艦37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艦艇的地位開始下降,擁有布雷艦艇的數量和國家逐漸減少。至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僅有8個國家還保留約55艘布雷艦艇。除原蘇聯擁有3艘外,其餘均在中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