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雷”用木箱做雷殼,油灰粘縫,將黑火藥裝在裏麵,其擊發裝置用一根繩索聯接,拉到岸邊,由人控製發火。為了使木箱能沉入水下,並能固定,在木箱的下麵安裝了三個鐵錨,用一根繩索和木箱聯接,控製深度。
1590年,我國又發明了“水底龍王炮”。這種炮用牛脬做雷殼,裝上黑火藥,用香點火作引信,牛脬聯接在漂浮於水麵的木板和雁翅下麵,雁翅是起偽裝作用的。牛脬下麵墜有石頭,使它下沉,保持漂浮時的平穩。從上流方向放下水雷,點燃香火,到敵船跟前引起爆炸。
我國發明的這些水雷武器,為世界水雷戰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
1599年,我國的王鳴鶴,總結了前人製造水雷的經驗,利用碰線引信原理,製成“水底鳴雷”。
1621年,又進行了改進,為便於控製水雷爆炸的時機,製成了觸發漂雷。在觸發漂雷上安裝有一根或幾根繩索,繩索橫浮於水麵,當敵船經過時,掛上這些繩索,它就會拉動擊發引信,引起水雷爆炸。
1939年9月,英德宣戰後,德國在英國泰晤士河口到哈姆貝爾附近海麵上布設了水雷。英國發現後,就使用單艦切割掃雷具進行掃雷。掃雷艦艇編成隊形,像耕地一樣,在布雷區往返掃雷,結果一個水雷也沒有掃掉。可是,當英國艦船進入掃過雷的海域時,卻接二連三地挨炸。邱吉爾為此向海軍部下達了緊急命令,要求盡快弄清德國水雷的秘密。
1939年11月,英國的觀察哨發現一架德國飛機在休伯裏附近的淺灘上投下了水雷。英國水雷專家迅速趕到現場,把兩個圓柱形水雷取走。後經研究,查明了德國布的是磁性水雷。
艦船是用鋼鐵建造的,鋼鐵是磁性材料,因此這種水雷不需要與艦船直接碰撞,在一定距離上由於磁場的影響,就能引起爆炸。
這種水雷叫非觸發性沉底水雷。它分為雷體和雷尾兩部分;雷體呈長圓柱形,可以裝300─700千克炸藥;雷尾裝有磁針、電雷管和電池等部件。
最早的水壓水雷是1944年1月由德國海軍少校弗蒂研製的,命名為“蠔雷”。“蠔雷”有一個壓力接受器,裝在水雷的頂部。壓力接受器上部,裝有可以膨脹和收縮的橡皮膜,固定在接受器的殼體上。壓力接受器的殼體與橡皮膜內裝滿液體,殼內的液體被薄膜隔開,形成了上下兩個腔室,上下層的液體可通過殼體內的小孔做微量的流動。薄膜與殼體共同固定一個水壓開關,這個開關連接在水雷電路中,平時是斷開的。當艦船通過水雷上方時,水與艦船產生相對運動速度,水的壓力降低,橡皮膜膨脹,下層液體壓力大於上層液體壓力,使水壓開關接通,從而引爆水雷。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開戰以後,北部聯軍靠強大的艦隊,封鎖了大西洋海岸。海軍力量較弱的南軍在封鎖與反封鎖鬥爭中,在江河和沿海水域布設了大量水底雷、漂雷和觸發錨雷,以對付北軍的艦艇。
在戰鬥中,北軍艦船損失慘重,開始研究對付南軍水雷的辦法。於1864年研製了“水雷捕撈器”。這是一種裝在艦首的原始掃雷具,後來南軍為了清除自己布設的錨雷,製造了雙艇拖拽掃雷具。在一根錨鏈兩端各聯接一根拖索。由兩個小艇並排拖帶,當錨鏈掛到錨雷的雷索時,把水雷拖到淺水區,使雷體露出水麵而後排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