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曆史人物(1)(1 / 3)

張氏家族史料

-珍貴的聖偷碑

在張氏家族中,能夠提供史料的共有六塊石碑,其中以聖諭碑(亦稱交龍碑)最為珍貴。原文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

仿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必資威武以安釋黎,未嚐專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製設武職以衛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撫眾,智以察微,防奸禦侮,機無暇時。能此則榮及前人,福延後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急。

製誥嘉靖十六年十月十三日之寶榮任此武職者,必須具備如下條件:忠以立身,仁以撫眾,智以察微,勇以防奸禦侮。

榮任此職之人,必能“榮及前人,福延後嗣,身家永昌”。

張氏家族中,’共有五代先祖榮任此職。他們是:洪武十八年(1386年)垛充四川成都右護衛左所軍的高祖張忠。正統元年(1415年)因逃編而撥陝西靖虜衛左所小旗。後來,由曾祖張清、祖張榮、父張經相繼補役成都右護衛左所軍。經在操年老,便由嫡長男張武以高祖戶名代役父職。

張武代役後,先後於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十二年十二月(1533年)、十三年七月(1534年)分別在紅嶺兒、柳門兒和青沙峴等處多次獲功,就由右護衛左所軍升為實授總旗,試百戶和實授百戶,並授予昭信校尉之職,其父封昭信校尉實授百戶。母席氏、妻王氏贈安人。

二其他石碑簡介秦府內典寶張君親塋這塊墓碑是秦府內典寶張沂(字宗魯)於正德三年(1509年)為其合葬父母補立之塋碑。碑文中除了說明張氏家族世為武功名族和“自其鼻祖而來,惟立於鄉而恥為貿易術”之外,其父母的基本情況是:

父名鑒,字景昭,為人嚴重,涉獵書之,不妄言,關其平居而又能樂善嗜義,故裏稱其為君子母,何氏,有婦道人之賢淑。

沂(宗魯)生來有美質,自幼知讀書,識大義,被選進秦府之後,皇上詔書而升為秦府內典寶,並賜飛魚服色,這都是父母積善賢淑之德所致。

大明處土北峰張公配偶人何氏碑:

這塊墓碑是北峰(九官)之子問道等兄弟六人為其父母於萬曆四十年(1613年)所立。

張九官,號北峰,貌魁梧,性峭立,見不平直麵責之,人嫌其豐棱峻房,但他對待族黨則又和雅而仁慈,亦能睦鄰裏,治家有方。16歲時,經吏衙官屈宋大夫奇之以為進薦,終因放蕩不羈而落寞。

母何氏,毓自名門,莊謹儉勤,教子有方,卓有婦道良助之稱?北峰有六子,名叫問道、問遠、問禮、問達、問仁、問士。他們個個倘負義,雅有嵇山謝門之風度。

高廟殘碑

高廟是張武在叔父花園(張公公花園)中為其母專門頌經拜佛而修的,鳳崗翁沂曾令工修複過。嘉靖某年之春,其後代承奉杜公詡先至,遂移其舊基,新其祠宇,煥烯增飾。這樣做的目的則是為了“求其雨賜時若也,福澤降臨也”,亦是為了實現鳳崗翁恩延先祖之意誌也。

《太乙元君行祠》石匾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張武為了了卻紅燈引路突圍前對“九天玄女”許下的誓願,在家鄉修建了“蕭牆大廟”即皇甫小學的前身。

修大廟時,張武的叔祖秦府承奉正鳳崗張沂給大廟的園頂山門上鑲了一塊長方形的石匾,其上刻有《太乙元君行祠》六個大字。

三其他人物介紹張公公生平簡介

人人都愛自己的母親,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這都是人的本能的表現。寫點故鄉的傳聞趣事和賢人學士,這就是熱愛家鄉!我們的先輩中,曾幾次醞釀過寫書的事,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夭折了。個別有心者也寫過一點東西,但很不完整,而且未曾麵世。可見用傳統的好東西教育家鄉的下一代,我們做長輩的有這個責任!

據《正說明朝十六帝》記載,公公名叫張永,是正德王在位(1506-1521年)時的八大太監之一(劉瑾、馬永成、高風、羅祥、魏彬、邱聚、穀大用、張永八虎),人稱七千歲。

1510年4月(正德五年),他作為楊一清的監軍,一舉平息了寧夏安華王的叛亂,立了大功。

1510年8月班師回朝,利用慶功宴的機會,以十七條罪狀奏章正德皇帝,終於彈劾了劉瑾大奸宦,保社稷又立一功。

1521年,正德王南巡時,張永等率部保駕護航。

1522年,嘉靖王即位,張永交權閑住。

張公公還有不貪的品質,故與皇帝相安無事。

張沂簡介

張折,字宗魯,曾在秦府做事,並升為內務總管(秦府內典寶)。

張沂生來就有美質,自幼讀書識儀。在秦府任職期間,曾獲飛魚服色,這都是他“克行其賢於人也遠矣”之功。

父母在世和過世時,張沂雖然送雙親者衣衾棺槨,盡了為人子之情,但畢竟身在秦府,雖有富貴方鼎,而未能親自奉養,故為終身遺憾。正德三年(1508年)陽春二月,又為其父母的合葬墓泣血上石,以求忠孝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