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曆史人物(2)(1 / 3)

南墓地也有三畝之大,其上零散地有五六個墓堆,其中西南角一墓堆,周圍植有榛樹保護著,墓前立有石碑,據年長人說,那便是先祖張武之墓,這塊墓地上還有石羊石獅及拴馬樁等多件石雕,故人也稱它為馬馬羊墳。

當年祖上還留有幾十畝官地,租給他人耕種,每年收取一定數量的地租,供看守墓地人生活之用。

十-張氏家族和張公公的花園

從張武向上追溯,張家共有五代在朝為官。

明嘉靖年間,張武官拜四川昭信校尉,主管全省武裝力量,維護社會治安。其父張經、祖父張榮、曾祖張清、高祖張忠,均在朝為官,報效君王。其中高祖張忠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時的朝臣。從嘉靖十六年聖旨碑文上得知,直到張武,他們五代都是“相繼補遺”為官的。

張公公名永,是張武的叔父,排行老三,他隻有一女,二兄長便將其子張武過繼給他頂立門戶,據傳張公公青壯年時還曾教過書。明正德王在位時,他同興平馬嵬南王堡公公劉瑾等八人同時在朝奉君,人稱七千歲。張公公曾和楊一清率部隊平息了寧夏安化王的叛變事件,率部隊為正德王南巡保駕護航,列舉十七條罪狀,彈劾了公公劉瑾的謀權陰謀。張永公正不貪,所以與皇帝相安無事。嘉靖王即位後,他便告老住閑。

吳家和北村中間原來有一片空地,那就是當年張公公建造花園的地方。

當時的花園,亭台樓閣應有盡有,鳥語花香,假山流水,曲徑通幽,確實是消閑遊樂的好地方。

張武曾在叔父的花園中修了一座高廟,專供其母燒香拜佛和誦經之用。

有傳說張武死後安葬在四川某地,至今那裏既有石碑,又有為其修的廟宇,周圍鬆柏成蔭,環境十分幽雅秀麗。

十二祖墳地文物三次遭破壞

兩塊祖墓地上的古鬆柏、石碑及有關文物,曾三次遭到破壞。

第一次,民國十八年關中大旱,三年六料沒見收獲。人們為了度過饑荒,北墓地上的百十棵古鬆柏被砍伐一空。

第二次,1958年“大躍進”時,破四舊運動席卷全國,祖墳上的幾通石碑難免厄運,被砸碎作了燒白灰的原料。

第三次,“文化革命”中,張氏家族流傳了四百多年的彩色祖榮畫像和張生同誌抄記張公公和張武墓碑文的小本子,都被紅衛兵以“四舊”罪名而查抄,其中的彩色大畫像被剪成小塊做了試驗站裝種子的小布袋。

一時犯昏,鑄成大錯,令人痛心,實在遺憾。

十三張氏苗裔保護文物見行動

從祖墳地文物三次遭到破壞的時代背景上分析,每次文物被破壞,主要是特定曆史條件造成的,當然與那個時代,人們自身就缺乏文物保護意識亦有關係。

這樣說,不等於張氏家族中就沒有人保護文物,請看下麵事例。

張生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曾把張公公、張武和其它墓碑中的文字抄錄下來,旨在保護。

張致春是第一個用文字整理了“九天聖母與皇甫村因緣考”的又一個有心人。關於皇甫與九天聖母的傳說不少,但惟一能夠說清而且通情合理的就是這篇文章了。

1958年砸石碑燒白灰的那段日子,後張村不少群眾自發地行動起來,保護張氏祖墳上的石碑。其中南墓地上的石羊和石獅等,就是張俊海之母和張誌發、張謙組織社員們保護下來的。

2006年秋,張玉堂、張榮貴和張宏斌等人,聽說三塚東街以南有一石碑,他們就親自去察看,果然是萬曆四十年問道等為其父母所立的紀念碑——《大明處士北峰張公配偶人何氏碑記》。

這一年,張氏家族在張俊海、張誌勝的感召和大力支持下,響應國家保護古文化遺產的號召,先後從省上和縣文管所請專家考察論證,並經縣文物旅遊局批文同意,決定重建張氏宗祠和明樂園兩項工程,這算是最大的一次帶有搶救性的保護文物的舉動了。

經過近一年的建設,這兩處工程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彩繪和進一步綠化美化環境的事了。至於管理工作,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張氏家族的後代一定會精心地做好保護工作。

十四下官道村回訪記

下官道村位於興平西吳鎮東北約五裏處,是該鎮所轄的一個行政村。

2006年農曆冬月二十二日,盡管時值隆冬,寒風凜冽,但下官道村的西頭村口,卻暖意融融,男女老少近百人,急切地等待從武功老家專程趕過來詢問有關張氏宗族曆史的三位使者。按照電話事先約定的時間,還未見到我們的人影,村書記和村主任專程驅摩趕到西寶北線路口接我們。寒暄了幾句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等待我們的族人中間,大家拉手的過程中互致問候,確實有一種久別重逢相聚恨晚的濃烈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