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小學門前十字,既是我們皇甫村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又是我們對外樹立形象的目樣。
這裏現有大小商店十五家,小到日用百貨煙酒副食,大到農藥化肥,品種齊全,應有盡有;飯店四家,既有啤酒涼菜,亦有群眾喜食的麵食和羊肉泡饃;理發店三個,剃刮理燙任你享用;醫療站四家,小病不出村,隨時可以就診,十分方便;木器廠三家,農機修理及加工三家,另有麵粉加工三家。
皇甫小學曆史悠久,從這裏走出的皇甫學子遍及全國,有的甚至遠至國外;蓓蕾學校是近幾年來興辦起的私立學校,辦學人吳旭輝堅持回報家鄉和興學強國的辦學宗旨,與皇小一起承擔著為家鄉父老實現望子成龍而奠基的曆史重任。
長河公路從這裏穿過,路邊停放待發和來往穿梭的數十輛大小客運車輛成了這裏一道亮麗的風景,交通十分方便。
每年正月初九的燈籠會、四月初三的忙前春會及七月十二的聖母會,均以這裏為中心向周圍輻射。
皇甫群眾購物、皇甫人出行或各種文化活動,這裏成了首選。如果加上安度晚年的皇甫老人交流多種信息或講述往事曆史的諸多場景等,皇小門前十字簡直就成了一種多功能的中心廣場了。
正是由於上述因素,有遠見的村幹部們,與企業家張俊海及建築精英吳濤等人聯手,共投資30多萬元,已在這裏建成了皇甫村文化教育中心戲樓和水泥廣場:其中戲樓為270平方米,水泥廣場2300平方米。
皇甫村文化教育廣場的落成,是皇甫人文化品牌升位的一個新標誌,把它與致富奔小康聯係起來,皇甫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更加名副其實。
搖籃曲
人們習慣上都把培養人才的學校稱之為搖籃。我想說說皇甫小學八十多年來幾次大的變遷狀況,也就順便寫了個“搖籃曲”的題目。
皇甫小學創建於1927年,當時的皇甫小學,實際上是九天聖母的大廟,朝南的圓頂山門上鑲有秦府內典寶張沂作的橫石匾,上麵刻有“太乙元君行祠”六個空心大字。從山門進去,東邊是個不大的正方形的空地,大廟被利用作學校以後,這個地方就成了操場。西邊則是三四間坐南向北的廂廈,當時叫做生房。進門端北,就是下殿,殿寬三間,殿前有約一米高,十米寬、三米多長的一個月台,月台東南和西南兩個角上,各栽有一棵老碗大的梧桐樹,綠皮綠葉和淡綠色的耳形花中,結有綠豌豆大小的種子,挺招人喜歡。從南邊的大格子門進了下殿,北格子門上方,懸掛著“精誠畢至”的一塊木製橫匾,據說,那是吳德印老先生為了激勵同仁為國育才而題寫的。穿過下殿北格子門,東西兩側各有間半廂房,那就是教師宿辦兩用的房子(1940年重修下殿時增蓋的)。從宿辦房的廊下向北,就是塑有聖母尊容的上殿。上殿的南格子門上方,懸掛著“威靈顯應”的木質橫匾。上殿內除了聖母的蓮台和坐像外,還有甘羅梁浩和黑虎靈官的塑像分立兩邊,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沿上下殿之間的東西兩個側小門而下,東邊以北,有一坐北向南的小廟,那就是主管科舉晉升和功名利祿的文昌廟,廟前偏東有一紙爐,是專供求取功名人燒化紙錢用的;以南建有一門朝西開的牛馬王爺廟。從西側小門下去,其北有一小廟,廟門朝南,那就是藥王廟,門前偏西有一魁星爐,魁星爐之南,有一門朝東開的小廟,內邊塑有一圈神像,她們都是送子娘娘的像,所以這個廟就叫娘娘婆廟。總之,上下殿兩側的四個小廟很對稱,結構嚴謹,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