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聖母與皇甫村
據張武受封禦碑誌考,明嘉靖年間,故祖張武官拜四川昭信校尉。期間,紅嶺兒等地賊寇叛亂,他受命平剿。在平剿青沙峴叛亂時,賊寇佯裝陣敗,逐至山中,竟被圍困,方知中計。正思突圍良策,忽見山頭有一小廟,急進求拜,原是九天玄女娘娘尊容。他知娘娘乃先天神聖,感應靈明,因而跪祈曰:“弟子張武蒙難,誠望娘娘大發慈悲拯救弟子脫險,曰後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參拜畢,即刻出廟,果見廟前有一紅燈,忽遠忽近,似在招手。張武心中暗喜,便隨紅燈前往,果然突出重圍。二次重整旗鼓,操練士兵,一舉平了賊寇,立了大功。靖帝聞訊大喜,詔他回京受封回京途經故鄉皇甫村,順便進家探母。
母聞子歸,喜出望外:“吾兒果真脫險回家,娘先謝天謝地!”“聽母之言,莫非已知你兒四川遇險之事?”
“一月前,有一道姑來家化緣,娘見她眉清目秀,品貌端莊,-身仙骨;又得知她自幼喪母,孤身修道,便留居家中,收為義女。是她告知我兒遇難之事的。”
聽了母親一番敘述,張武喜曰:“既然如此,快請賢妹出堂相見!”張武見了賢妹,不由大驚,眼前的賢妹竟是山中紅燈引路的玄女娘娘!
“弟子大難脫險,承蒙玄女娘娘相救,此番進京,我一定奏明聖上,為娘娘討封。”
皇命在身,張武不敢久留,便辭母赴京。
進京朝拜,張武便把四川遇救之事講了一遍,龍顏大悅。“原來我大明江山也得娘娘恩惠,實在萬幸!”靖帝給群臣講了當年玄女娘娘助軒轅黃帝大敗蚩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明根基之事,群臣齊聲謝福。
皇恩浩蕩,當即封九天玄女為“九天聖母”太乙元君,並賜姿婆職位,普管天下賢女;同時賜甘羅、梁浩二員為之站班,左右設鎮殿將軍、黑虎靈官保駕,並授其封位印信和令旗令箭。從此,聖母亦稱娑娘娘。
玄女受封百日之後,意欲西行繼續修道。母女依依難舍。送至今皇西村以西的鳳凰嘴處,才揮淚惜別。
西行數日,曆盡艱辛。一日聖母慧觀麵北祥光燦爛,紫氣統繞,慶雲旋頂,一時欣喜,徑直走去,終於到達了理想的風水寶地,這就是如今鳳翔西北約三十公裏的寶玉山腳下。再經過一番修身養性,功果圓滿而坐化,靈回瑤池,超升無極。
寶玉山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廟會時,從四川、甘肅和陝西各地前去朝山的人很多。這裏共有八大景觀:
左看九龍出林畔,右觀白虎臥山崗;
百鳥朝鳳玉皇閣,雲霧連天焚香台;
肉體洞中藏尊容,祈禱甘霖八卦池,
眼觀西蜀分水嶺,對映山川墨玉碑。
聖母西行軼事
聖母離開皇甫,西行修道,一路辛酸,自然也就留下了不少故事。這裏搜集到的三則,算得上其中的典型了。
一、指點法救馱騾
經過數日徒步趕路,聖母自覺腰膝酸軟,便稍坐路旁歇息。正在這時,從後邊過來兩個馱夫。見其馱背空著,聖母便央求二位馱夫:“能否捎我一程?”馱夫見她乃是一位年輕女子,故意不肯。縱然費盡口舌,也無濟於事。馱夫牽著騾子走了不遠,兩個騾子突然臥地打滾,咋整也站不起來。馱夫束手無策,隻好蹲在地上發愣。一會兒,聖母從後邊過來,見狀便用責備的口吻道:“誰教你們不為他人行方便呢?”二位馱夫聞言很納悶,莫非她是神仙?便急忙反求聖母救救騾子,並以送聖母趕路為條件。聖母講了要多予他人行方便的道理之後,順便用手指了指騾子,隻見騾子兩耳一豎,尾巴搖了幾下,忽地站了起來。兩位馱夫一時高興,親昵地撫摸著自己的馱騾。當他們回頭欲謝聖母時,聖母早已無影無蹤了。
二、糜稈橋的故事
一日中午,兩個青年農夫正在田間鋤草,見東南方向過來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便互相耳語:“咱們把前麵的獨木橋拆掉,她必然求咱倆幫她過河,那時咱好背她過去。”二人會意,便佯裝河邊洗手,借機拆掉了獨木橋等候。一會兒,聖母來到河邊,見河上無橋,順手從路邊地裏拔了兩根糜稈,頭對頭結在一起,往河中一投,聖母從上邊穩穩當當地走過河去。兩位農夫好生奇怪,但也不敢說什麼。望著聖母遠去的身影,二人這才起來觀看。隻見那根糜稈橋安然無恙架在河上。“她不是凡人!”兩位農夫都這樣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