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文化生活(1 / 3)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皇甫村的文化活動是很豐富的,也是很活躍的。

七月十二的聖母會以及逢年過節的進香活動,前麵己有所涉及,而且五個村子都搞。這裏主要敘述除此而外的其它文化活動。

皇甫村的秦腔自樂班曾經非常活躍,這種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以前是以東西二堡子為主,兩相對陣,互不服輸。最激烈的時候,大都發生在七月十二的聖母會上。為了壓倒對方往往不惜花錢從外地聘請名家參與。興平的李二、周至的大麻子,他們都是皇甫人非常熟悉的老把式。每每遇到這種情況,看戲的人流忽兒倒向這邊,一會兒對方換了把式,人流又倒向那邊。成千上萬的人流來回湧動,把整個廟會鬧得熱火朝天。

跑竹馬是皇甫的又一種主要文化活動。東西二堡子都會跑,但以西堡子的竹馬跑得最好,也最有名氣。跑竹馬活動一般都是晚上進行,場地很大,周圍栽好多木樁,再橫綁上木椽,把場地圍成一個大圓圈,一邊留有表演者進出的通道。場地中央另栽一根高杆,汽燈或電燈掛在頂端,把整個場地照得明亮如晝。通道口的兩邊,伴奏的鑼鼓隊不時變換著鼓點,時而悠悠揚揚,時而慷慨激昂。周圍觀眾密密麻麻,隻要聽到出場的伴奏樂調,人們情緒立即高漲,特別是後麵的低個子踮起腳、把脖子伸得老長,生怕自己看不到。有人還幹脆站在凳子上或馬車上,看得自然更開心。

竹馬活動每晚上演三場,一般連演三個晚上,共九場,場場花樣各異。有趣的是每場演出前,先由儀程官跑前跑後、手揮蠅刷維護場內秩序,嘴裏還不停地喊著什麼。接著就是填場節目,這些節目大都由一兩個人表演,內容一般都是讓人發笑,有時會達到捧腹仰合的程度。

西堡子的木偶劇團、東西二村的皮影戲也曾風靡一時。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後,東村還組建過一段大戲班子。那時候以演新戲為主,配合各種運動開展宣傳活動。

皇甫村還有過耍社火的曆史。

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皇甫先後有多人在縣劇團(院、校)工作過,有的還當過團長或書記。為了活躍家鄉群眾的文化生活,他們都先後帶劇團來家鄉演出。他們是:

王樹亭:1961前後在縣劇團工作;

張傑:1963年一1968年,任縣劇團書記;

吳哲:1977年一1980年,任縣劇團書記;

王學敏:1990年-1994年,參與縣劇團的整頓工作,後留團並任書記職務;

吳富勤:1985-1995年間,任縣劇院經理兼縣戲校校長;吳培生:現任鹹陽505大學藝術學校校長。

近幾年,各自然村群眾性的秧歌鑼鼓隊活動方興未艾。加之聯村搞的秦腔演唱活動,又給皇甫村的文化活動增添了新的亮點,也體現了致富奔小康的皇甫人民新的精神風貌。

2005年正月初八的焰火晚會持續了半個多鍾頭。“火樹銀花”把皇甫人民的精神風貌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皇西村的王戰昌是致富的又一新秀,致富不忘家鄉。2005年他利用四月初三春會,給家鄉公演了一場大戲、還放了焰火,這既活躍了家鄉的文化生活,又為自己的肥料產品做了廣告宣傳。

自從張俊海和吳濤捐資修建了“皇甫文化教育廣場”和戲樓之後,皇甫村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更加活躍,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

武功縣文體事業局把皇甫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示範站”,縣老協也把皇甫村評為“先進基層老年協會”。縣文化館還多次派人為皇甫群眾教跳健美操、舞蹈;縣農牧局和科技協會也多次派專家舉辦農業科技講座。去年,縣老年健身展示活動在我們皇甫舉辦了一次全縣性的大型演出,省文聯組織了送文化下鄉活動也赴皇甫演出,所有這些都極大地開闊了群眾的眼界,活躍了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鼓舞了群眾參加業餘文化活動和學習先進農科技術的積極性。文化站利用逢年過節和三次古廟會,多次組織群眾舉辦文娛演唱活動和書畫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起到了宣傳和教育群眾的作用,也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與表揚。

總之,皇甫村是個大村大社,各類人才都有,不管組織什麼文化活動,隻要有人號召,應者便會雲集,顯得非常容易。

田間地頭唱亂彈

在田間炕頭欣賞秦腔清唱,實在是一種特殊的精神享受。皇甫人把這種不帶任何樂器伴奏的秦腔獨唱稱之為幹桄桄。

魏貴德的拿手戲是《走雪》,他在田間勞動時,常常一個人唱。他既當老曹夫,又唱曹玉蓮,他嗓音洪亮,字正腔圓,做情也非常細,常常把地裏勞動的人聽得如癡如迷。

吳培祥的《三娘教子》也比較出名,扮三娘,他音質岡潤,聲情並茂,感情逼真,催人淚下;演老薛寶情真意濃,讓人揪心;他演乙歌天真活潑,淘氣而且可愛。

西堡子有個五箱主,是該村木偶劇團的團長,他算得上生醜淨旦的全把式,往往一台戲中,他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人們在田間勞動時也常常能聽到他的幹桄桄亂彈。

吳興華父子倆都十分喜愛秦腔,他們常常是吃完飯便以碗代鼓,筷子就是鼓棰。隨著有節奏的敲打,《放飯》或《三擊掌》便在灶房飯桌或炕頭上開始了。有時晚飯後,包隻便是銀幕,皮影戲也就開場了,為了這事興華的母親常常被逗得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