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放大西北而獻身皇甫的李指導員
1949年4月20日,是皇甫人民獲得解放的喜慶日子。一月之後,即五月底的某天,西北野戰軍的總指揮彭德懷為了打好扶眉戰役,正加緊調兵遣將,布控口袋陣,駐守在皇甫村的解放軍某部與國民黨的馬鴻奎部相遇,在皇西交火的時候,李指導員不幸中彈身亡。
李指導員是湖南人,名叫李進賢,是當年跟隨紅軍長征過來的有功之臣。他的不幸遇難,實屬我軍的一大損失。
李指導員所在的部隊,肩負著解放大西北的曆史重任,臨行前,他的遺體就安放在中堡子西壕以東的崖畔邊。
安息吧,李指導員,你把殷紅的鮮血灑在了皇甫這塊熱土上,皇甫人民是不會忘記你的!
李立科等人在皇甫
李立科是農科分院的專家和領導,20世紀60年代初就來皇甫蹲點,主要搞氮磷配合使用試驗;目的在於幫助農民改變傳統的施肥方法,以提高農業的單位麵積產量。
起初,農民對於氮磷肥缺乏認識,把氮肥稱為白料,把磷肥稱為“香灰”,不願意接受,他便通過對比試驗,用事實教育群眾。後來他搞的蔻豆麥,由於單產成倍增加,這才使人們逐步認識到化肥的增產效果。
李立科是位務實而且平易近人的好幹部,他每到一處,就把“三同”的幹部作風帶到那裏,群眾都很喜歡他,都願意和他親近,與他交朋友。李立科和皇甫結下了不解之緣,把皇甫親切地稱為“娘家”。
現在,皇甫村的群眾,常常用講述蔻豆麥和紅芋下蛋等故事,來懷念這位怎麼也忘卻不了的農業科技幹部。
李鴻福,黑龍江人,原電子工業部三十五所負責人。60年代,河道鄉建築隊能紮根鳳縣參與“三線”建設,多虧他的大力幫助。
先後來皇甫村蹲點的幹部還有梅福生、李俊義、孫晉、王安民和曹興昌等人。他們大都是縣級以上領導幹部,其共同特點是沒有架子。在蹲點的過程中,既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開展了各個不同階段的中心工作,而且還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作風帶到農村,給皇甫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皇甫人民懷念他們,更懷念那時候的幹部作風!
生死界碑前
1990年元月6日,陰天多雲。
上午八點,一輛手術車被推進省人民醫院手術室,車上躺著的病人是全國勞動模範、農業科學家李立科。
焦急地守候在手術室外的,有他的妻子兒女,有他所在單位陝西農科院的黨委書記和院長。
將要進行的是上額竇癌的切除。腫瘤確診在敏感的麵部三角區,手術難度很大,由省醫院和四醫大為此派出了最好的醫生。
徐山林、林季周、王雙錫等幾位省上領導十分關心這次手術,他們和醫生一起討論手術方案,一再地叮嚀醫生:要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這位每年給國家拿回四五個億的農業科學家。
當年李立科蹲點住過13年的武功縣皇甫大隊,一村人為他的病情寢食不安。他在東一隊駐隊的房東大娘專意邀了村裏七八個老婆婆,坐著手扶拖拉機到25公裏外的老武功廟會去專門抽簽算卦。這當然是荒唐的,但是抽到的是個上上簽,卜他遇難化吉時,虔誠的老婆婆們竟一個個激動得熱淚盈眶。還是20年前,他在皇中大隊東一隊駐隊時,落下了胃病,劇烈的胃痙攣疼得他在試驗田裏直打滾,他怕自己死在房東家裏不吉利,昏迷中反複呼喊著生產隊隊長吳互娃:“把我抬到飼養室去,我要在聽耕牛嚼草中死去。”皇甫人心中永存著幾件沉甸甸的記憶:
電燈亮了,皇甫人想起了李立科日夜操勞的點亮工程。
自來水到家了,皇甫人想起了李立科的引水工程。
收獲季節到了,皇甫人想起了李立科的豌豆施磷、深溝溜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