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都江堰與水井坊對視千年(1)(3 / 3)

$李冰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塊“臥鐵”

站在岷江的堤岸邊,視線沿橫跨岷江的安瀾索橋而上,遠端便是玉壘山二王廟。作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旅遊景點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高在上的二王廟錯落矗立,十分醒目,這裏是俯視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好的位置,二王廟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是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層層而上,宏偉秀麗。在古木掩蔽下的大殿及後殿內,供有李冰及其子二郎塑像。下麵便是著名的伏龍觀,二王廟裏供奉著的李冰在這裏可以一直看著他的作品在怎樣造福百姓,也可以含笑九泉。

如今,二王廟下的林蔭深深的階梯旁,摩崖雕刻著歲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可謂字句精練,含義準確,極具科學價值。“低作堰”是說飛沙堰不能加高,“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鳳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麵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節歲修清淤時,要深淘。

深到什麼程度呢?東晉著名史學家、我國第一部地方誌《華陽國誌》的作者常璩(291~361)在《華陽國誌·蜀誌》中記述了一件事:“……(李冰)灌江西。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約):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常璩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李冰親自製作了三個石人,立於水中。最早水下埋的是三個石人馬,以前以漲水不過肩部,水枯時不低於人的足部為標準。其中中間那個石人,便是李冰的石像。石像高2.9米,肩寬0.96米,厚0.46米,重約4.5噸,造型簡潔樸素,神態從容,平視而立,眼角和唇邊微露笑容,身著秦冠服,手置胸前。兩袖和衣襟上,有淺刻隸書題記三行,共計38字,字跡清晰,字內朱砂猶存。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袖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右袖為“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據文字推斷,刻造石像的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即公元168年。

天府之國的蜀人是最懂得愛憎分明的。至今,李冰父子流芳千古的治水韜略仍被後人瞻仰。然而,二王廟裏供奉的李冰石像是後來老百姓從橫臥在江心中取出的——就是上述文字中所說的“中間那尊石像”,這是目前人們唯一見到的與李冰形象有關的物證。

自此我們不難看出,李冰的確乃千古廉吏,在那個個人崇拜的封建社會,他沒有給自己留下半絲半縷的個人遺跡,唯一與自己有關的石像也是專門放在江心,作為一年一度歲修標誌“深淘灘”之用。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他是生前想著人民,為人民服務,死後同樣在為人民服務。直到千年之後,老百姓將他的石像請進了二王廟,施以大禮而供奉著,江心以“臥鐵”取而代之。後來淘灘,以看到四根臥鐵為標準,那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90年代埋下的。隻要看見四根臥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自此,我們才知道了這位“天府之國第一人”的大體模樣。這樣的故事經過千百年的耳濡目染,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並一代一代深深敬仰。

體現李冰偉大之處的治水箴言不僅僅限於“深淘灘、低作堰”六字,還有“遇彎截角,逢正抽心”八字格言。如果說“深淘灘,低作堰”是解決都江堰水利工程本身的治理之道的話,那麼“遇彎截角,逢正抽心”則是治理岷江和解決灌區輸水及疏通泄洪河道的方法。“遇彎截角”指歲修時遇河流彎道,在凸岸截去銳角,減緩衝勢,使其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河岸的衝刷,“逢正抽心”指遇到順直的河段或河道溝很多時,應當把河床中間部位淘深一些,達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順軌”,避免泛流毀岸、淹毀農田。這八字秘訣可以說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則,堪稱水利工程的“聖經”。

如果說李冰因為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名垂史冊的話,那麼,他的偉大之處還在於,除成功承接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外,還主持興修了蜀地南安江、文井江、洛水等水利工程。據《成都城坊古跡考》記載,李冰乃於成都築城六十年後,在開明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擴展,另辟進口,並改變開明原有的渠道流經地區,仍注綿水,複開二江使其向東南流行於成都城下,既除水害,又有利於灌溉及交通,蜀人至今稱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