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拋磚引玉

[釋義]拋出磚頭,引來玉石。比喻先發表粗淺的見解或文字,引來別人的高見或佳作。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同義]投礫引珠

[例句]我的這些話不過是拋磚引玉,希望這樣能聽到各位的高論。

[故事]唐朝時,佛教興盛,高僧雲集。有一名叫從稔禪師的高僧精通經文,常常在他所主持的趙郡寺廟裏給和尚們講經說法。

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須人人靜坐專心,集中精神,絕不能被外界事物所幹擾,要達到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

高僧講經,總免不了有時故弄玄虛,使別人覺得高深莫測。所以,禪師教授弟子的時候,他的一言一行中部有“機要秘訣”,這稱為“禪機”。

有一日,從稔禪師講完經文,便說道: “我剛才講解了佛經,有解悟透的請站出來說。”

此時,眾僧都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恰恰有個不知趣的小和尚沉不住氣,竟站了起來,想要發表自己參禪的體會。

從稔禪師膘了他一眼,綏聲說道: “我剛才提的問題,是想讓大家把剛才講解的佛經再深刻體會。不料,我拋磚引玉,卻引回了一塊連磚還不如的土坯!”

又據《曆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暇,深得大詩人杜牧的讚賞,人們又幣爾趙暇為“趙倚樓”。當時,有另一位不太出名的詩人叫常建,一向仰慕趙暇的詩才,但又怕拜見不到。一次聽說趙暇要去靈岩寺遊玩,便提早趕到靈岩寺,在牆壁上題詩兩句,希望趙暇看到能補上後二句,續成一首完整的詩。果然趙暇在遊覽靈岩寺時看到這兩句詩,一時詩興大發,便提筆揮就,續成一首完整的絕詩。

由於趙暇比常建有名氣,常建以自己的詩引發趙暇出手寫出佳句,後人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暇並非同一朝代人,續詩之說不可信,隻是由於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常把它當做“拋磚引玉”的由來。

)2.皮之不存,毛將焉咐

[釋義]焉:哪裏;附:附著。如果皮都沒有了,毛將附著在何處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事物本身就不可能存在了。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無論是誰都不能有所作為。

[故事]春秋時,晉國有一次發生內亂,公子夷吾逃到秦國。為了取得秦國對他當國君的支持,夷吾允諾事成之後,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後來,他果然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稱晉惠公。但他做國君後,並沒有履行諾言割城。

不久,晉國遭到災害,糧食歉收,晉惠公向秦國商量求購糧食。秦國沒有因他背約失信而拒絕,仍然答應了他的要求。

不料過了一年,秦國也鬧饑荒,秦王派人到晉國去求購糧食。晉惠公卻幸災樂禍,不想答應秦國的要求。大夫慶鄭聯係到以前的事,對晉惠公這樣的做法不滿,氣憤地說: “背棄秦國的恩惠,對秦國發生災害感到高興,這是不道德的;貪愛自己的東西,不肯救濟別人,從而激怒鄰國,這對晉國有什麼好處呢?。這樣下去,我們的國家要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