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周、楚、申三方。而反倒是夏正平的漢王之地,卻是因為得到了暹羅國的援助,而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大旱持續的時間,有六個月的時間。在這六個月內,因為糧食的問題,最終導致了這三方管轄之地的民眾,皆是易子相食,餓死荒野,不斷逃離原本的居住地,進入了夏正平管轄的地界。
在戰爭年代,尤其是現在多國並起的戰國時代,除了土地,民眾就是最為重要的東西。要不然,周王怎麼可能憑借區區荊襄九郡的土地麵積,就敢於抗衡天下近乎一半的諸侯呢?荊襄九郡聚集的民眾,足以上億,周王如果願意,隨隨便便就能夠征發出數百萬的軍隊,要不然他怎麼和天下抗衡呢?要不然,在過去的大夏神朝統治的時候,怎麼敢於不朝天子,以至於出入都顯現出譖越呢?
這自然是前話,然而這一次的大旱災情,來的有些突然了。荊襄九郡的地區,遍地屍橫,百姓易子相食,很多地方都爆發了民變。
百姓不安,最後的結果,就是背井離鄉,以至於大部分的人口,都往巴州、蜀州等地遷移。
夏正平自然了解過這一狀況,他對於這種難民潮也是也沒有辦法,不過他倒是很開心。畢竟,因為旱情的緣故,削弱了周王的同時,卻是將這些民眾送給了自己,將自己的實力增強了。
好在,夏正平從暹羅國得到的糧食援助足夠多,在安頓好這些難民之後,便是為他們分配了土地。當然,其中一部分,自然是要被夏正平派遣到南蠻之地,進行屯墾。
不光光是周王出現了這種情況,楚王封地的百姓,也是跨越了邊境,進入了蜀州一代,成為了夏正平的民眾。
數月之後,夏正平進行了一次統計,他所在的地盤上,聚集著的民眾,竟然是天下的三分之一,自然而然的就超過了周王之地。
其餘各國,自不必多說。
漢王十二年夏五月,久違的雨水,總算降臨。這一片大地之中,再一次充滿了生機。而這個時候,因為民眾湧入漢王之地的緣故,參加科舉應試的人數也上升,夏正平不得不改變辦法,將科舉製度改為了三年一次的考試,才最終得到了解決。
秋十月,天竺國遣使而來,請求互市通商。夏正平自然沒有理由不答應,一時之間,南方邊境,因為通商的緣故,逐漸富裕了起來。
如此這般,持續了三年時間,直至漢王十四年,天下雖然戰亂紛紛,但是夏正平與周王、楚王、申不易之間,卻不曾發生過一些大戰。
因為漢王十一年大旱的緣故,以至於現在的三方隻能處於防守狀態,並不敢和夏正平交戰。是年,漢王馬步弓三軍共計一百二十萬,另有水軍十萬,沿海上下,防禦著海疆,抵抗著外邦的侵擾。
然而,事情永遠都不可能是圓滿的。
漢王十四年,秋九月四日午後,漢王府衙中,有人快速走了進來,報知漢王:“百裏子明病情加重,已經進入了彌留之際。”
“快,前方帶路,我立刻去往百裏府上!”夏正平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年男子的模樣,胡子也長了出來,言語之間,都充斥著剛毅嚴肅的表情,
來人稟報的消息,夏正平很久之前便是知道了。他依稀記得,今年的春天,百裏子明陪同自己,前往農籍之人的所在地,進行查看田畝,不曾想這一過程中,百裏子明偶感風寒。
雖然經過劉病已的調理,有所好轉,但終究是因為年老體衰的緣故,風寒反複複發,最終病情再一次沉重下去,直至今日。
實際上,與其說百裏子明的病情是拖到現在的,倒不如說是因為劉病已的緣故,而為百裏子明的續命一口氣,否則的話,百裏子明早就在數月之前就離開這個世界了。
走在路上,夏正平不由得思考了起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跟隨在自己身邊的大多數文臣武將,都開始步入了中年,逐漸老去。他們很多人的作用,是無法為新來的官員所保持的。
就比如現在的百裏子明,對於漢王之地的錢糧,掌管的極為細心。換到其他的官員,夏正平倒是有些擔心了。
或者說,有百裏子明為自己調配錢糧,自己在外征戰,也是心裏有底。
一時之間,夏正平不由的覺得,韶華易老,人才易逝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