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全中球(1 / 2)

從事保齡球運動的人都希望一次投球就將豎瓶區的10個木瓶全部擊倒,形成“全中”。直線球、斜線球、曲線球都可以打出全中球,但並不是任意一次投球都能打出全中球。全中球對投球助跑的站位、投球的犯規角度線、球速、球的旋轉、球路軌跡、擊中瓶袋的射入角、擊中木瓶後球路的偏離、被擊中的木瓶與其他木瓶間的相互作用等因素都有特定的要求。

(一)全中球的一般規律

人們通過長期實踐的探索和科學研究,對全中球的必然性有了明確的認識。全中球球與瓶和瓶與瓶相互作用的一般規律是:

右手球員投球後,球經過球道的滾進擊中一、三號瓶袋,首先擊中一號木瓶的右側,將一號木瓶順著二、七號木瓶的連線擊倒;一號與二號、二號與四號、四號與七號木瓶間相互作用,使一、二、四、七號木瓶全部被擊倒;球擊中一號木瓶右側的瞬間,受一號瓶阻力作用,球路稍向右偏,擊中三號瓶的左側,使三號瓶順著六、十號瓶連線倒下,擊倒六號瓶、六號瓶再擊倒十號瓶;球受三號瓶作用,球路又稍向左偏,擊中五號瓶的右側,五號瓶在被擊倒的同時將八號瓶擊入溝底;球受五號瓶的作用,球路又稍向右偏,將九號瓶擊倒。

球在豎瓶區受木瓶的阻力作用,呈S形球路軌跡貫穿瓶台,10個木瓶受到球的衝擊旋轉力被直接擊倒或間接擊倒,形成完美的全中球。

當球到達181/2塊木處進入瓶袋時,擊中①號瓶要厚約為3/5,球受阻偏向③號瓶,並繼續深入,圍繞第17塊木板以“S”形正確偏離貫穿瓶袋,構成①—③—⑤—⑨號瓶連鎖反應。

左手球員的全中球首先擊中一、二號瓶袋,其擊瓶結構與右手球員全中球擊瓶結構相似。

(二)全中球的基本要求

投出完美的全中球必須滿足4個基本要求:

1.球必須擊中球袋

如果球不能按要求擊中瓶袋,球進入豎瓶區後,球路的偏離、球與木瓶的相互作用、瓶與瓶間的相互作用就無法保證將全部木瓶擊倒。

2.球入袋的射入角要大且深

球撞擊瓶袋的入射角大且深,對瓶區的破壞力也就大。

反之,則破壞力小,不易形成全中球。

3.球入袋後的作用力要正確

球入瓶袋後的作用力正確與否,主要取決於球與瓶的撞擊點是否正確。撞擊點正確,球在瓶區的偏離路線就正確,瓶與瓶相互作用的方向就正確,才能保證10瓶全中。

4.球入袋的速度適宜

球的入袋速度要足以維持其偏離度的要求,以貫穿瓶台。

5.投全中球的動作要求

(1)選擇一條適宜的全中線

投全中球時,為了保證投出的球能夠準確地擊中瓶袋並有一個較大的射入角,球員必須根據球道的情況、個人投球的動作特點選擇一條適宜的全中線。全中線是指全中球在球道上運行的軌跡線。

全中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球的犯規線角。犯規線角是落球點與瞄準點連線與犯規線所在夾角。犯規線角可以是直角的,也可以是開角或閉角的。犯規線角又取決於助跑前持球的站位。

因此,在確定了一條適合自己投球的特點和球道特點的全中線的同時,必須明確助跑的站立位置、助跑的自然線性偏離、投球的落球點、瞄準點和球路的擊中點等因素的相互關係。這樣投全中球就有了保障。

投全中球時,最好使用角度線瞄準法進行投球。角度線瞄準法是球員投球時以落球點、瞄準點(一般是某個目標箭頭)和瓶袋等3個基本點為基準,將這3個基本點納入預期的全中線軌跡之中的投球瞄準方法。

投全中球,必須掌握角度線瞄準法。優秀運動員都采用角度線瞄準法,它具有高度的準確性。

(2)合理控製球速

投全中球必須掌握好球的速度。球速是球從落球點至瓶袋之間行進的距離與所用時間之比。不同水平的運動員投出的球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以中速為好。

從犯規線到一號瓶中心線的距離約為18.28米,球的圓周約為0.69米。如果球在完全滾動過程中不出現滑動現象,則球在球道上應滾26圈才能到達一號瓶。但由於球在球道上行進過程中有滑動現象,球到一號瓶的滾動周數不到26圈,一般約為16~19圈。優秀球員約為10~15圈。

球道經過上油處理,球在球道上是以滑溜、滾動和旋轉等方式行進的。球在球道上的行進方式是由球道的狀態和投球的動作方法兩個因素所決定。在球道確定以後,球速則由投球動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