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1月,廢廬州府,存附郭合肥縣,直屬AH省。
其實廬州的曆史可以從周武王時期延續到1912年,也就是民國元年一月,至於為什麼隻重點列舉出北宋和南宋的曆史,那就和下麵介紹的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人————包拯包青天!有關係了。
合肥素以“包拯家鄉”著稱於世,其實包拯屬於“廬州府”。北宋時執法如山、為官清廉、被百姓譽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的家鄉,就在這裏。美麗清秀的包河公園內,至今仍完好保存著包公祠、包公墓等曆史遺跡,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世世代代懷念這位古代傑出清官、期盼出現更多此類清官的美好願望。
包拯(999-1062)不僅是合肥(也就是廬州)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雖然是封建時代的高官,但是他為官不僅清廉而且公正無私。他為民伸冤,懲治權貴,已成為一個戲劇人物,成為公正法官的經典形象。而真實的曆史人物包拯,確實也是個剛正不阿的人物。千年歲月非但沒有淡化他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相反,人民已把他視作光明和正義的化身、看成是為官的標準。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AH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禦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SXHB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HB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製”、“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麵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曆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麵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為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