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一老一少決戰2008——奧巴馬VS麥凱恩 (4)(3 / 3)

在東南亞,我將尋求升級和印尼的關係,擴大和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越南的防衛合作,和有意願的夥伴共同推進民主。我將擊敗恐怖主義、犯罪、毒品交易帶來的威脅,我將結束緬甸悲慘的踐踏人權事件。美國應該更積極地參加亞洲地區組織。

作為總統,我將使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的亞太民主國家夥伴關係向製度化方向發展。

和崛起的中國打交道是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核心挑戰。最近,中國的繁榮讓更多的人脫離貧困,這是有史以來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中國的新生力量意味著責任。下一步,我們理所當然地期待中國在國際上做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夥伴,具體而言,中國的公司能采取透明的行動,中國應該對出口安全進行管理,讓人民幣遵從市場規律浮動,推進可持續性的環境政策,不再對世界能源供應采取不顧別人的做法。

中國號稱要“和平崛起”,對軍力建設采取更透明的態度。當中國建造更多潛艇、製造更多戰鬥機、更新彈道導彈、試驗反衛星武器時,美國必須對這些挑釁性的行為提出質疑。中國用大量導彈和戰爭言辭威脅台灣時,美國必須記錄在案。中國和緬甸、蘇丹、津巴布韋等“賤民”國家發展密切的經濟和外交關係時,會導致和美國的緊張關係。中國開辦旨在派出美國的地區論壇和地區經濟協作時,美國必須采取對應措施。

中國和美國不是命中注定的對手,我們有著很多共同的利益。中美關係對雙方、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都有益。然而,隻要中國不實現政治自由,我們的關係將隻能是利益共享,而不是價值共享。後記

寫書是件快樂的事情,盡管這個過程肩膀會疼、眼睛會酸,但最後一個句號落下的那一刻,除了快樂、激動,更多的是感激之情。

感謝當代中國出版社經驗豐富的責任編輯陳立旭先生,他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修改建議,令本書增色不少。當然,如果不是鄭挺穎牽線搭橋、朱家雄代為奔走,此書的出版肯定還要多些波折。

在尋求出版的過程中,閻昕霞、陳小茹、吳勁鬆、許鑫、白小薇、沈中明、李銳,都提供了幫助,請允許我借此機會向他們說聲謝謝。

感謝我所服務的《中國青年報》,這是個催人奮進的集體。感謝把我招進報社的梁平老師,是她指導我從一個學生成為記者、編輯;感謝國際部主任陳為民老師,他的豁達、寬容給了我個人發展的空間;感謝國際部副主任高鑫誠,他和我亦師亦友,他對文字的雕琢是我難以企及的;感謝我的同事石洪濤,我懷念我們一起做新聞的那段日子,也感念他的鼓勵和支持。同時,感謝報社所有幫助過我的領導、同事,特別是曾“共患難”的原副總編輯樊永生。

尤其需要感謝的是徐冰川,她提供了一處供我潛心寫作的場所,累了可以賞花品茶,也可葡萄架下聽雨聲,邱永崢當然不能忘記,他的鼓勵和敦促一直是我寫作的動力。

我還要特別感謝一個人,從2000年相識以來,她給我提供了許多工作上的幫助。她是熊昱彤,在美國駐華使館新聞文化處工作,她的鼓勵和關注讓我有了更多的工作激情。

還有一個人需要特別致謝,那就是曹守忠醫生。我們是多年好友。我寫作期間,他調配的中藥解決了我多年的“小恙”,令我保持充沛的精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我寫書煩躁時隻一句話就驚醒夢中人:幹嗎煩呢,寫書應該是件快樂的事啊!

此刻,還要和我的老師們說聲謝謝,北大的陳昌鳳老師是我的新聞學啟蒙老師,李琨老師教會了我做研究的方法,山東師大的徐震老師在我學英語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高中時代王宏老師給予我學習的信心,初中時王德省老師作為班主任給了我許多幫助,小學時候的語文老師徐金福讓我的文章第一次變成鉛字。在此,對許多教我的老師無法一一列舉,他們每個人的幫助我都放在記憶的深處。

當然,第一本書問世之際,父母之恩當銘記。我的父親王德海、母親劉玉蘭含辛茹苦把我養大,供我上學。最讓我難忘的是,我上高中時他們離開家鄉到外地掙錢,一待就是十年。如今,他們回到農村老家,我希望他們身體健康、高高興興的生活。不能忘懷的還有叔叔王德建和嬸嬸張慧,沒有他們的鞭策和激勵,我的人生可能會大有不同。另外,我的爺爺如果能看到這本書,也一定會很高興的。

同時,還要感謝我的嶽父劉玉明、嶽母孫桂清,他們不辭勞苦地幫我做飯、熬藥、帶孩子,讓我得以全身心投入寫作,平時說不出謝謝,借此機會表達感激之情。

最後,我要感謝的我夫人劉玲和兒子王漢駿。夫人的鼎力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她在我氣餒時的鼓勵讓我一路堅持下來。兒子王漢駿是我的開心果,每次看到他,所有勞累都消失了。本書截稿之際,也是他的兩歲生日,這,算是我送他的生日禮物吧!當然,他要長大了才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