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後,農村社會經曆了四次大的改革。曆次改革的重點是什麼?又是怎樣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脈絡?這裏不妨回顧一下:
第一次農村社會改革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實行土地改革,采取一係列方法與積極措施,幫助農民獲得土地。
第二次農村社會改革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國家通過農業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和人民公社運動,實施土地公有製。
第三次農村社會改革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這次改革先是從農村開始,通過以農村土地製度改革為中心的經濟製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構,向全社會提出了“小康社會”的概念。
第四次農村社會改革,是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為標誌。這次改革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總稱。它承接了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上下實現溫飽的努力和社會發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初步工業化和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基礎之上的全麵的小康新農村建設,是對我國長期實行“一國兩策、城鄉分治”體製和政策的矯正。可以說,老提法蘊含著新的思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包括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三個重要方麵。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曆史階段,也是農村一切工作的載體,即通過新農村建設,逐步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民主、生活質量改善,從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社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發揮各方麵的積極性,要依靠農民辛勤勞動,也離不開國家的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隻有上下同心協力才能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但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群眾,歸根到底還是要引導農民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家園。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和指導思想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可以從四個方麵來理解: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比較粗放。所以說,加快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麵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必須要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其次是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但農村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農村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麵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條件。
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黨的十 六 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如果農村的經濟沒有大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大的提高,農村的麵貌沒有大的改變,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缺乏強有力的支撐,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因為農民、農村、農村經濟的問題不是孤立的,它與社會的各個群體、各個方麵息息相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從而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是什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努力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條件,盡快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麵貌出現較大改觀,逐步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從指導思想、發展戰略、規劃布局、政策製定、項目建設等各個方麵,落實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三農”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
第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包括五方麵,即: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第四,全麵深化農村改革。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支撐。要堅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更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性質,以全麵落實二輪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確權、確地到戶,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在此基礎上,再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建立土地使用權依法流轉的機製,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加快推進以鄉鎮機構為主的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製改革和縣鄉財政體製改革,穩步推進鄉村債務化解工作。推進農村金融體製整體改革,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係,積極發展農村政策性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使農民貸款難、農業貸款難、農村貸款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使其不再是困擾農村經濟發展的障礙。深化糧食流通體製改革,繼續建設農產品集貿市場,重點培育農產品批發市場,穩步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鼓勵采用現代流通方式,規範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加快推進土地征用製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製,創造性地探索多種方法,采取各種靈活合理的形式,妥善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生活和社會保障等問題。發展農村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著力培育農民自己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更好地捕捉機遇、應對危機。
第五,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教育是重點,要把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切實落實好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政策。要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繼續完善農村電網,在鞏固人畜飲水工程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飲水安全問題,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及其他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燃料和能源。要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引導農民從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等方麵入手,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條件的地方還可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製度。
第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從“三農”本身考慮問題、尋找出路,更要跳出“三農”基本政策的局限性,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思考問題,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研究對策。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的增收潛力,又要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從當前出發采取盡快見效的具體增收措施,又要著眼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
四、當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哪些有利條件和困難?
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來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具備很多有利條件,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的工業和城市發展水平大幅提升,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完全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其次,中央的支農惠農力度逐步加大。在過去農村改革的基礎上,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七年出 台了指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製定了一係列更直接、更有力支持“三農”的重大措施,從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事業多個方麵加大了投入,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環境為“三農”的發展鋪就了道路。
再次,加快農村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廣大農民盼望加快農村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支持農村發展,社會各界關心農村發展,這充分說明,全社會對加快農村發展已形成廣泛共識。而這種共識將會凝聚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力量。
最後,農村建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特別是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支持力度,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快,道路、飲水、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開始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
這些都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農業農村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麵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的矛盾突出。我國人均自然資源較少,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耕地縮減、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矛盾依然無法解決,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化還在繼續,持續提高農業產出水平,確保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是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的矛盾突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低,物質技術裝備差,農民在很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飯。不改變這種局麵,就很難持久保證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優質、安全、多樣化需求的供給。
三是農村公共服務滯後的矛盾突出。目前,農村社會發展與城市差距很大,上學難、看病難、社會保障水平低、公共設施薄弱等問題突出,這些都嚴重製約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農村社會的全麵進步。
四是農民收入水平低和增收難的矛盾突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存在著很大的城鄉差別,農村改革後,盡管農村有了較快發展,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沒有根本改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成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最重要的難題。
五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體製性障礙矛盾突出。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區別發展形成的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分配的機製也沒有完全建立,改革攻堅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五、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曆史任務?
從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更長遠地看,即使將來基本實現了現代化,“三農”問題依然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們一定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堅持不懈地做好“三農”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係這根敏感的神經所引發的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麵進步。忽視這些勢必會催生新的社會矛盾。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農村的貧困落後不發達也是我國的國情,隻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
現在,我國已經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經濟社會麵貌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地位始終沒有改變,也不能改變。我們越是改革開放,越是發展市場經濟,越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越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開放的不斷擴大,農業和農村發展麵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將更加充分地暴露出來,麵臨的困難也將更加突出。因而,化解這些矛盾困難的法寶就是加強“三農”的決心不能動搖,扶持“三農”的力度不能減弱,強化“三農”的工作不能鬆懈。總之,我們既要樹立長期奮鬥的思想,又要有現實的緊迫感,堅持不懈、紮紮實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六、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深刻的科學內涵、鮮明的時代特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 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從各個角度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任務,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展現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型農村形態。
生產發展是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而為增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生產發展既要追求較快的增長速度,又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此,要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