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新農村建設基本理論(2 / 3)

生活寬裕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生活水平,使廣大農民切實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全麵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也是一個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的不可或缺的指標。

鄉風文明是指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切實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營造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風尚,借助良好的氛圍,培養出高素質的、能夠擔當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的新型農民。

村容整潔是指建設環境優美、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貌,村舍整潔衛生、布局科學合理,農民享有安居樂業的好環境、好條件。村容整潔的實質,就是要改善農村群眾髒亂差的居住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村舍井然有序、煥然一新。

管理民主是指進一步健全農村各項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製,不斷促進農村各項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製度化,從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各項利益,使農民享受更多、更充分的民主權利。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是我們黨領導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曆史任務。

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在什麼地方?

第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新的時代背景。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提出的課題。隨著非農產業的蓬勃發展,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重點,不是直接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或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補貼,而是從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轉向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讓公共財政更多地覆蓋農村。

第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更為全麵的發展目標。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大的係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需要各個方麵相互協調發展,齊頭並進。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左右,使農村的整體麵貌大為改觀,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

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了更為完整的思路。就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它簡單片麵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必須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能夠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紮實穩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勾畫了新形勢下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為我們描繪了新農村建設的前景,是何等的激勵人心、催人奮進。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的設施、環境、房舍、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精神風貌將大為改觀。

第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正確的方針政策作指引。黨中央、國務院製定了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了一係列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並對如何落實各項工作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隻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三農”工作就一定能夠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八、為什麼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回顧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民問題,始終是決定黨的事業勝利和發展的一個根本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農村和農民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體係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進入新時期以後,因為種種原因,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相對滯後,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

其次,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水平,無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什麼程度,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會變。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而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農村,因為農村人口最多,市場潛力最大。現在我們遇到的消費需求不足、許多產品供大於求的問題,不否認有結構不合理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在於農民的收入和消費增長嚴重滯後於其他群體,農民有消費需求但囊中羞澀,農村蘊藏的巨大消費需求無法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就要把擴大投資需求和擴大消費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提高農村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解決好這個問題,對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最後,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來說,保持農村穩定是保持全國穩定的重要基礎。

九、如何理解我國“三農”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三農”方麵還有很大差距,農業薄弱、農村落後、農民貧窮是眼下中國最大的難題之一。但是,應該看到,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積極支援下,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成就是巨大的,農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我國“三農”工作從總體上看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我國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基本上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由此推動我國社會從總體上進入小康階段,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璀璨奪目的新的裏程碑。

第二,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進一步優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這就使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量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斷湧入,又使農民在就業觀念上不斷更新,在經營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多樣性方麵日益增強。如今,農民們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由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勞動力轉移,由農民向市民轉移,已成為極普遍的現象。

第三,農民收入增長渠道進一步拓寬。當前,農業仍然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基礎,但不是唯一的來源,甚至不是主要來源。農民收入增長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多樣化,已經由過去的單純以農業為主轉向農業收入和非農收入並舉的態勢。即使在農業收入中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已經由以種植業為主悄然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轉化,實現增收的手段更是從原來的單純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向增產、提質和增效並舉轉化。

第四,農村對城市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依賴性提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我國統籌城鄉經濟、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政策的實施,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相互促進顯得更為突出了。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而農村的發展照樣離不開城市,唇齒相依,不能分割。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製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從而使得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對城市、工業的依賴性進一步提高。

第五,我國農業與世界的關聯程度更高。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新的曆史條件下,農業的全球化和國際化也必然成為各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各國在農業發展中,都必須從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出發,綜合考慮,參與世界農業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中國當然也不例外。隨著我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後,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既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為引進資金、技術和農產品出口創造了條件,同時也使我國農業更加直接地麵對來自國際市場、國外農產品和農業技術的挑戰,尤其是在我國農業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這種挑戰顯得更加突出。

第六,社會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要求更高。如今我國農業的發展,不再隻是增加產量、保障供給這麼簡單了,而是將增加產量同提高質量、改善結構、增加效益、合理利用資源、有效保護環境等問題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我國農村的發展不隻是發展農村經濟,而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方麵的協調發展;我國農民的發展不隻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十、村官在“三農”工作中麵臨的困難和問題是什麼?

新階段“三農”工作所麵臨的困難和問題是多方麵的。這裏不僅有一些長期困擾“三農”發展的深層次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而且因內部環境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也層出不窮。比如,農業麵臨的市場和效益問題、農村麵臨的增加就業和全麵發展問題、農民麵臨的維護經濟利益和保障民主權利問題等,都需要用心用智慧去妥善解決。尤其是“三農”中的核心問題即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還受到多方麵因素的困擾,還有不易掙脫的羈絆,解決起來難度較大。作為村官,一定要認清“三農”形勢,牢牢抓住並且充分利用“三農”發展的機遇,積極應對“三農”發展中的各種挑戰,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麵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以推動“三農”更快更好地發展。

十一、怎樣理解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村官工作的重點?

農業在我國曆來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產業,又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當前,解決好“三農”問題,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任務,是全黨工作的重點,更是農村黨支部工作的重點。

首先,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我國農業的現狀決定了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點。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村生產力落後。我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居住在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明顯低於城鎮居民,農村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等事業的發展水平也明顯落後於城市。正因為這一係列的差距與落後,“三農”問題才格外突出、格外緊要。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農村人口最多,市場潛力最大。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就要把擴大投資需求和擴大消費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隻有在廣大農村形成和諧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麵,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其次,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發展的曆史進程決定了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點。在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進程中,農村麵臨的任務比城市要複雜得多、艱巨得多。沒有“三農”的全麵小康,何來中國的全麵小康?因此,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從我國的現代化發展階段來看,在工業化初期,農業支持工業,是一個普遍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一個普遍的趨向。我國現在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順應這一趨勢,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點,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推進統籌城鄉的勞動力市場、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等項事業的蓬勃發展。

十二、怎樣理解科學發展觀?怎樣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推進“三農”工作?

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換句話來說,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才是科學的發展觀。具體說來,科學發展觀應當是堅持速度與效益的有機統一、能夠切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的全麵發展,是不同地域、城鄉、產業、社會群體以及人和自然等統籌兼顧的協調發展,是當代人發展不影響下代人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大力促進人的全麵自由的發展。因此,這裏講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處處體現出人性化,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也是農村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

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這對於推進農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實現農村全麵小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推進農村發展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增長的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係,堅持以高效益作為發展的前提;必須實現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麵發展,全麵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農村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全麵進步;必須堅持農村可持續發展,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必須以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終目的,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物質、文化和政治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