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以忍讓為高。
怎樣與鄉親鄰裏相處,對於治家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與鄉親鄰裏關係處理得好,則可以使家庭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還可以在有困難的時候得到幫助,而處理得不好,則有可能造成仇隙,製造一些事端,這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那麼,曾國藩是怎樣來處理這些矛盾的呢?在這方麵他奉行的原則就是:讓他三尺又何妨!
這個話含有一個典故,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住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聞名中外的六尺之巷也就因此而成。
鹹豐初年,曾國藩父與幾個兄弟還未分居的時候,家中為建新宅黃金堂,與鄰居為一牆之隔的地界發生爭執,幾至要打官司到湘鄉縣府。曾國潢在家將這一情況寫信告訴了在京師做官的兄長曾國藩。曾國藩收到此信後,聯想起古人的這首詩便寫了一封長信,並將這首詩附上。曾家父子兄弟讀過曾國藩的信和此詩後,胸襟豁然開朗。
“讓他三尺又何妨”!用這一思想,將地退縮了三尺。
據說,曾家的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了鄰居,其鄰居不僅未與曾家爭執,見自家的地很方便於曾家,也秉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見解,轉讓給了曾家擴建黃金堂新宅。
這件趣事代代相傳,簡直成了曾族的“傳家寶”。1988年,曾國藩的後人,年過“古稀”的曾德培老人還在台灣著文說,“記得1939年我走上抗戰前線時,慈祥和藹的媽媽坐在美孚煤油燈下,拿著我的雙手說了曾國藩‘讓他幾尺又何妨’這首七絕詩。現在雖然已時隔半個世紀,我還不忘當年慈母賜兒的曾國藩教弟的這首詩。終身受用,樂趣無窮。”
與鄰裏、鄉親相處,以寬忍為懷,凡事讓人三尺是曾國藩以退為進處世不敗的一個秘法。
曾國藩家風傳鄉裏,人們至今還在傳頌,而他的父親及諸弟卻依仗權勢,幹預地方官事。盡管曾國藩家教極嚴,其弟則違教者多、聽從者少,尤其是其四弟曾國潢(字澄侯),在鄉最為跋扈,頗為人們所怨恨。
就說同治年間,湖南哥老會興起,特別是在湘鄉地方,原來參加湘軍的人多,遣散返鄉後,參與哥老會的甚多。曾國潢在鄉,不僅為剿殺哥老會賣力,而且地方有什麼“憎惡”的人,他就捆送縣府,請求殺掉。凡是他有所請,縣府不敢不服從。有時捆送五六十人,也很難有幾個生還的。當時的湘鄉縣令熊某,是個佛教徒,秉性慈善,接到曾國潢的請求,不答應攢不過他的權勢,答應了又良心折磨太甚。所以每接到要他殺人的手令,總要躺著哭幾天。友人問他哭什麼,他回答說:“曾四爺又要借我的手殺人了!”有一年,湘鄉縣城新建一個碼頭,按慣例是殺豬宰羊,用“三牲”來祭祀,後在曾國潢的主持下,殺了十六個人舉祭。
曾國潢在鄉間為人所恨,曾國藩是略有所知的。他常在家信中告誡諸弟:“吾兄弟當於極盛之時作衰時設想,總以不幹預公事為第一義。”在倡導“八字”家風中,對其弟特別強調“寶”字,即“人待人為無價之寶也”,居鄉勿作惡事。1857年曾國藩奔父喪在籍,聽得曾國潢在鄉間殺人太多,為人所怨,想要懲教其弟。一天,趁弟弟在床上睡午覺,曾國藩計上心來,向夫人要了一個錐子,猛刺其弟的大腿,頓時鮮血直流,染紅了被褥。曾國潢對哥哥的這一舉動,高聲直呼:
“殘暴!殘暴!痛死我了!”曾國藩又問:“吾隻用錐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殺人家,人家痛不痛耶?”
經過曾國藩這一訓誡,其弟不僅居鄉殺人的舉動有所收斂,待百姓的態度亦有所好轉。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作為鄰裏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雖然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利益上的衝突,但隻要我們抱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態度來處理這矛盾與問題,定會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關係處理好了,則會自己心裏舒暢,大家愉快,再說天底下誰沒有個急事,這樣也好請人家幫忙。方便別人也就是在方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