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水的藍圖(1 / 3)

水,孕育生命至柔至剛而至美。

——題記

2008年9月5日,縣文聯與農辦組織作家一行“西征東進”,進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走進新農村’文學采風”活動。我很興奮地參與了此次活動。我們首先聽取西店鎮、力洋鎮黨委政府的情況介紹,然後實地走訪了省市各級“全麵小康建設示範村”的代表村莊——嶺口村、海洋村和平岩村,並認真學習了活動組織分發的新農村建設情況彙報材料。對我這個一直埋頭於校園裏的人來說,這次走訪與學習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心裏也有了許多的感慨: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民生工程真正走向了民生,農村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道平整、環境綠化,嶺口村曆史的厚重、海洋村村貌的整潔、平岩村綠色的生態,都給我留有深刻印象。難怪有人想要從城裏搬到村裏去居住。但我更多關注的不是這些問題。在聽取西店鎮的介紹時,我特別留意到了介紹中提到的解決西店鎮百姓吃水難的問題。

前些年,我隨縣旅遊局的同誌走訪全縣山山水水的時候,對寧海的山、寧海的水有特殊的感受。寧海為濱海多山丘陵地區,最高山峰海拔不超千米,但地形複雜多變;河流大都短促,較大的溪流也隻有白溪、清溪、鳧溪、中堡溪等少數幾條,而橫貫縣域全境的白溪,最長也僅66.5公裏,流域麵積隻有627平方公裏。寧海雖地處東部季風區,多數年份年降雨量也在千毫米以上,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寧海是個缺水的地區,又是個水災多發的地區。對城區生活的人來說,“7·30”是個永遠抹不去的傷痛。西部山區缺水,東部沿海也缺水。水是地球生靈之源,水是生命之源,水對寧海的百姓來說,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證。如果沒解決好水的問題,就不能說全麵小康,這樣的全麵小康是不全麵的。文聯主席強調了水的問題,我感觸頗深。“解決百姓的安居問題,解決百姓生活用水問題,善莫大矣!”我在心裏說。

采風那天,上午天還是好好的,我們感覺這正是采風活動最好的天氣,在海洋村的時候,我們還為看到一隻蜘蛛寫出優美的英文字母發出驚喜之聲。可到傍晚,雨從淅淅瀝瀝開始,越下越大,最後是暴雨如注,我們從屋簷下到車上僅三四米的距離,跑過去一兩秒鍾時間,可每個人鞋裏都灌滿了水。雨真是太大了。暴雨就暴雨吧,可沒想,這一場雨,給力洋、胡陳、長街等沿海鄉鎮造成了災害。這又讓我想到了寧海這方山水給百姓安居帶來的問題。國慶期間,我特意沿力洋、胡陳、長街老公路去走一走看一看,水毀痕跡處處可見,路邊傾斜的樹木還未扶正,山田中有堆積的沙石和衝刷的水溝。在南坑村我看到村民正在收割被水衝淹倒伏的水稻,公路旁水泥橋被衝開了一個大缺口。

水,至柔卻沒有柔和柔情!治水需要決心,治水需要藍圖!

水!水!水!

說到水,我的腦海裏總有一幅圖像:春天,暖風習習,草色青青,處處桃紅柳綠,鶯歌燕舞。步出村舍,走出城郭,“聽說泗水正漲春潮”,孔子帶著他的學生遊春玩水。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幅圖景。我向往著。對這幅圖像的憧憬,其實正印證了我對水的渴盼,對美好和諧生活的向往。這也正是我生活曆程的一個反映。我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缺水的長街,並且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東港挑河水喝。長街有口甜水井,俗稱大井頭,我對她有一份特殊的依戀,夏日的半夜,大井頭總是響個不停。鐵皮罐在井底刮水的聲音,這聲音一直伴隨著我的生活。水,生命之源,我體會深刻,特別是站在寧海人的角度。現在我明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水問題的重視是一貫的,治水的決心是巨大的。

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有兩大治水工程在寧海,這便是最好的證明!這兩項大工程,其一是浙江省第一項堵港蓄淡工程,那是1951年興建的車嶴港水庫。當地居民現在說起,仍有一份驚奇:推土用到“小火車”呐。另一項工程是興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浙江省最大的堵港蓄淡水利工程——胡陳港水庫。胡陳港工程開工時,我已經在長街居住,父親就曾參與了這項大工程,我不僅很興奮地帶弟弟特意去參觀當時正在建設的大工程,感受振奮,還興致勃勃地呼朋引伴觀看這一工程建設過程的記錄電影。那振奮人心的場麵真是振奮了人心。

這兩項工程,解決了長街農業灌溉的大問題。長街的農業生產在當時的寧波市有相當影響,不說青珠農場在全省全國棉花種植的影響,整個長街,曾聽有人說“長街是寧波的烏克蘭”的話。水,特別是對處在東部沿海的人民來說,真是寶中之寶。我感知水居下而利萬物啊。

寧海古有“高田沙瘦常憂旱,沿海塗鹹少有秋”之說。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抓革命促生產,一切圍繞著革命與生產,生產上去,革命成功了。為了農業生產,當時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到1986年止,全縣建造水庫1774座,總庫容1701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069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27.62萬畝”。這些數據都是我從縣誌裏摘錄出來的。從這些敘述和數據中可看到一點: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而不是農民民生的命脈,山塘水庫的水利建設描繪的是農業的藍圖,而不是農民民生的藍圖。當時,看這組數據時,我就是這麼想的。可回頭看過新中國成立後寧海的水利事實之後,我的看法有所改變。我覺得那時雖然有點“左”,有時極“左”,但那時最大的民生就是生產,就是抵禦災害,凝聚全民之力抵禦自然災害,生命財產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生活條件的改善,必等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寧海縣第一家自來水廠直到1978年才投產,當時日供水才2500噸!1985年供水能力也隻有1萬噸,用一句民間百姓的話說:“肚皮顧不牢,哪有工夫搔背脊”,這是最樸實的真理!

我要公平地說一句話,局限於當時生產力的不發達,當時水藍圖的描繪已經是很成功的。我們從寧海曆年的受災情況可反見一斑。

1952年8月17日,遭台風襲擊,倒屋500餘間,損失稻穀7560噸。

1955年8月全縣旱情嚴重,受旱麵積12萬畝;當年全縣實行糧食“定產、定購、定銷”,農村人均口糧236公斤。城鎮人均153.6公斤。

1956年8月1日台災,倒屋31667間,損失船隻710艘,海塘決口208處,1.6萬畝農田顆粒無收。

1959年9月3日台風暴雨,倒屋341間,水稻受淹12萬畝。

1961年2月雪厚達50厘米,為曆史罕見。5月19日又大風暴雨,耕地被淹5萬畝。6月始旱,早稻枯死3.5萬畝,晚稻6萬畝不能下種,10月又遭台風,海塘決口43處,農田受淹13萬畝,衝毀9753畝,倒屋2萬餘間。

1974年8月19日遭13號台風和“天文潮”襲擊,倒塘338處,農田受淹11.8萬畝,倒屋2032間。

1977年8月22日台風過境暴雨成災,倒山塘水庫65座,倒屋173間,農田受淹11.38萬畝。

1979年8月23日遭十號台風襲擊,毀塘倒屋。

1982年7月30日九號台風襲擊,毀塘118處,農田受淹9.3萬畝,倒屋278間。

……

麵對強大的自然,我們經受磨難。這其間還不斷地有傷亡情況發生,台風暴雨中死亡最多的一年有187人之多,傷175人。還有洪水的禍害。1971年,當時的紫溪公社由於洞口廟水庫塌方,大水衝毀房屋1943間,死188人,驚動了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那時最大的民生是什麼?我拷問自己,是客觀地麵對發生的一切,客觀地給予回答,還是……思量過後,我的回答也隻能是:抵禦災害,發展生產,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