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水的藍圖(2 / 3)

水,讓全縣人民難忘,那難忘是銘心刻骨的。那時全縣人民投入保障生產的時間精力是相當巨大的,水利建設的熱情是高漲的。看看以下的建設成果就可知道。除了前述的兩項大工程,1957年長街車嶴港上水庫新建完成,1961年12月力洋毛嶼港堵口成功,1971年冬一市港堵港工程竣工,1978年縣內第一條標準海塘——伍山塘堤竣工。更不要說年年需要加固的千餘座山塘水庫。我們始終在努力,台風水旱災害始終沒有讓全縣人民屈服。但我仍然感到遺憾:經過長年的搏擊,我們還是沒有積累足夠的財力構築最佳的沿海標準海塘,以抵禦台風暴雨對東部沿海人民生命財產的侵襲損害。

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直至本世紀初,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變化,民生問題真正被擺到了第一位。1997年11號台風過後,浙江省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沿海1000公裏標準海塘的決策。寧海人民積極行動,經過三年努力,全縣投入資金4.3億元,完成土石方684萬立方米,建成新標準海塘110公裏(後增至120公裏),實現了“新標準海塘工程”既定目標,並在胡陳港大壩西側建成投資200多萬元、占地79畝的海塘紀念碑園。同年10月寧海縣人民政府成為“浙江省千裏海塘建設先進集體”,接受了省政府的表彰。2000年至2008年寧海曆經15次台風,有明顯影響的6次,特別是2000年的“桑美”台風、2005年的“麥莎”“卡努”台風帶來的狂風暴雨暴潮,全縣標準海塘沒有一條出現重大險情,沿海群眾生活安全,生產井然有序。

堵港蓄淡解決了沿海平原地區生產生活用水,標準海塘防台堤壩有效防止倒塘海潮倒灌,保障了生產,再加上沿海山地的山塘水庫、長街河網、前橫河網,以及其他內河溝渠的建設,沿海平原地區水的藍圖終於落地構築而成,經過再投資近億元,2004年開始的沿海標準海塘堤壩的加固維修,沿海居民千年安居願望終於實現。我為之歡呼。要知道,在修建標準海塘的那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隻有1億多元!三年加在一起,全部投入,也隻有4億,而全縣在建設標準海塘前三期工程僅資金一項就達4.3億元,全縣人民凝聚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水至柔,孕育的生命至柔至剛,寧海山水孕育出來的寧海人民那份韌性那份不屈不撓和剛強,令我無限感慨。

我出生在岔路街,從小聽父母說起,拿開灶間活動地板,就能打水洗菜燒飯,桑洲清溪水潺潺,前童古鎮更是家家門前有水流。吃慣長街帶鹹味的水,對西部山區的清澈溪水,印象特別深刻。水對山區百姓的生產生活似乎特別地鍾情。可想到寧海的季風氣候,水來大雨傾盆,水去一去入海,溪短坑不蓄水。逢幹旱年份,水,更是百姓最大的渴盼,而洪水泛濫時,毀田毀家,常常讓人心有餘悸。以前還有耳聞,山區除山林械鬥外,也有為了水而進行過的族群械鬥,那慘烈不亞於遊牧民族的劫掠火拚。“水,是農業的命脈”,毛澤東的話同樣適用於寧海西部山區。因此,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開展大規模興修水利,百萬方的楊梅嶺、黃壇、力洋、洞口廟水庫相繼動工,一批小型水庫、山塘相繼建成。這些山塘水庫解決了大部分農田的灌溉,提高了抗旱能力,農業生產得到了保障。這些都是過去的曆史,水的藍圖為生產而描繪。

00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寧海對全縣水藍圖的描繪有了實質性的改變:思路是綜合的,全方位的,是以人為本的,她掀開了新的曆史篇章。據最近出版的寧海縣第三期《水利誌》記載,在1994年至2006年的13年裏,寧海的各項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戰勝了百年一遇的“9711”號台風;修建了120公裏新標準海塘;興建了白溪水庫、西溪水庫兩座大中型水庫;完成了雙盤塗一期及蛇蟠塗圍墾工程;全麵開展了千庫保安、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農村飲用水工程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設;水利工程管理體製改革率先通過寧波市驗收。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十三屆水利“大禹杯”評選中,寧海縣獲得金獎。

水的至柔至美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治水工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2006年,全縣投資近億元,對白溪、中堡溪、石門溪、鳧溪等重點地段河流進行了全方位治理。通過治理,有效地防治了區域水土流失,提高了水源涵養能力,進一步改善了溪流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環境,流域的防汛、抗災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全縣製訂了三個五年計劃,計劃總投資10億元,蓄水、防洪、保護生態。水的美好圖景在我眼前一幅幅逐漸展現開來,這是特別讓我興奮的事情。力洋水庫、黃壇水庫、楊梅嶺水庫以及眾多的小型水庫諸如建設水庫、西林水庫、紅泉水庫、蟹鉗口水庫、長畈嶺水庫等等,都不用我多說了。我們再來看看大型水庫白溪水庫吧,看看她是如何改善生態、改善寧海溪流的形象,為寧海的美麗作出貢獻的吧。

白溪水庫位於白溪幹流的中遊,在白溪村上遊,是以供水、防洪為主,兼顧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的國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集雨麵積254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2.81億立方米。白溪水庫自開工建設以來就是高起點高格局的,與前述的水藍圖比較,有了質的飛躍,完全改變了以前的經營理念和模式。白溪水庫是寧波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她始終把水質與水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實施以水利工程為依托,以水質保護、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以水利風景區開發建設為龍頭,綜合水利、旅遊、林業、農業為一體的水資源綜合開發的戰略,探索一條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新途徑。與車嶴港水庫、胡陳港水庫一樣,白溪水庫在全省甚至於在全國都有相當的地位。浙江省計委對白溪水庫曾作過專門的調研,調研後指出:白溪水庫形成了三大鮮明的特色:一是推動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探索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新模式;二是倡導綠色經濟,詮釋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三是促進當地山民非農化,開辟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的新路子。並指出:這些做法較好地解決了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生態旅遊、失土農民的就業和收入、欠發達山區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這是新世紀對發展綠色經濟、再造綠色浙江的可貴探索和大膽創新。白溪水庫在繪製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宏偉藍圖上的開拓創新,已獲得了國內國際的認可、肯定與鼓勵。她先後被國家水利部命名為“全國首批水利風景區”,被全球水夥伴(GWP)評定為“全球水資源統一百佳範例”之一(中國共占2個範例)。

水,地球生靈之源。翻山越嶺,終於被引進城鎮村落。這是富有詩意的句子。而白溪水庫的水正被賦予這樣的詩意翻山越嶺。2008年寧波網的一則消息予以了詩意的驗證:

據了解,白溪水庫優質水除每天進入北侖水廠和江東水廠、寧海西店鎮外,還將供應象山縣和寧海的前童、岔路兩鎮。寧波市區、寧海西店鎮已於去年7月實現供水,其中寧海西店鎮每天可用最大水量為3萬噸。今後,寧海前童、岔路兩鎮每天也將分享3萬噸的白溪水庫優質水,象山縣將獲得每天5萬噸的供水量。正在建設中的大環網供水工程完工後,江北、鄞州區的居民也將直接喝到白溪水庫優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