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山,外地人一聽,也許會被這富有詩意的山名誘惑。我告訴你,你對了,我佩服你擁有的那份詩心。香花山確與香花有關。翻開《寧海地名誌》,有關香花山的記載裏有一句是這樣說的:香花山“以山腳多野花而得名”。我在長街教書的時候,曾有學生寫過香花山野花的文章,春天火燒般的映山紅,夏天各種各樣的草花,秋天漫山的黃燦燦的野菊花,構成一道道的風景,有心欣賞,風景就長駐在心裏。這裏,我更為讚賞的,是你的詩心帶來的詩情,你一聽山名,就敏銳地觸摸到了長街人的內心,你的才情讓我服你,用句時尚的話說:“太有才了!”當然,我引用來的話完全是真誠的讚歎,你不要有誤會。
香花山真是長街人心目中最富人性溫暖的景點。你想了解,我可以告訴你。原來,寧靜的濱海古鎮長街有過著名的八景,分別是:鷺鷥曬網、洋浦泊帆、青墩落雁、石橋倒影、香山牧歌、大覺晨鍾、梅嶺晨春、羊岩夕照。而“香山牧歌”是長街八景中最別致的。為什麼呢?朋友們一定知道,牧歌是流行於我國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民歌,長街這東海邊三門灣內的一個小古鎮的人,怎能與那些個“風吹草低見牛羊”地區的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相提並論呢?不過,你不要焦急,如果你聽過長街山歌,我想你大概會有所明了長街人與牧歌的感情,明了長街人生活在大海邊的浪漫情懷。朋友們也一定知道的,牧歌內容大多是表現放牧生活、愛情生活、讚美家鄉、歌唱身邊生活的。而長街人在這一點上與那些民族很相似。山歌中好多就是長街人對家鄉對生活讚美之情的抒發。我生活的時代,已很少能聽到長街山歌的歌唱,但我曾多次看到山歌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出來的情景:夕陽西下,炊煙繚繞時,牧童騎牛吹笛,從香花山百步嶺上慢慢地下來,村民荷鋤相互呼喚互話桑麻打著赤腳歸家,香花山腳下的庭院裏,人們坐在小桌旁伴著那一圈圈用各種容器種植的鮮花共進晚餐。那時,我的心裏就又仿佛聽到了那首從香花山野花叢中飄來的音調開闊、高亢而悠長的山歌了。當然,你也可能從古鎮其他景致中體會到三門灣海洋牧歌的意象與韻味,不是嗎?譬如“洋浦泊帆”“鷺鷥曬網”“青墩落雁”。
古鎮香花山的牧歌是遠去了,不過,你別遺憾連連。香花山的浪漫溫暖之歌卻是隨時代漸進,唱出了新的內涵。我生活在長街的時間裏,香花山擁軍愛民的歌讓我感受著香花山的無窮魅力。香花山也因更有味的軍民團結之歌,散發出更悠長的讓人回味的芬芳花香。長街,三門灣內的小鎮,靠海,駐軍當然是海軍,但不是軍艦上的海軍,是雷達站的海軍,海軍駐紮在香花山上。我最早了解雷達,就是在香花山上大雷達小雷達豎立的地方。軍民關係親如一家,我也曾有機會看著雷達屏幕了解這是山峰,那是海船,那邊是飛機。我們最早看到電視也是在香花山上,更不要說,那時難得看到的電影,我們在香花山經常看。我們難以忘懷的是大家說著“今天夜裏到香花山看電影”的興奮。整齊的軍營也對我們有很大的吸引力,更不要說山腹中打通的曲曲折折的山洞地道了。送水的溫暖場麵更是讓人有說不出的感動。山上缺水,部隊築了小水庫,平時用水不會有問題。有一年大旱,山上用水告急,香花山百步峋上出現了感人的一幕:長街村民,排隊挑著水往山上送,其中還有一位八十歲的白發老太。這一幕就像老山界梯子嶺上行軍時的“之”字形火把留在陸定一的腦海裏一樣刻在了我的心裏。如果你對毛澤東主席的詩句印象深刻,看到此情此景,你會脫口吟誦《十六字令》以抒發豪情:“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在當年“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時代,可以想見“賴以拄其間”給予人們的聯想、鼓舞與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