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為一項為社會的未來和希望“打底”的工程,天然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博大而高遠的精神,一個充實而聖潔的靈魂,一個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一種虔誠而溫馨的情懷。教師,這一在“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中從事工作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天然的有一份責任要不斷地修煉自我,並且要自覺地讓自己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自我修煉而逐漸形成並完善著的人格、影響自己的教育對象,最終達成理想教育的理想目標。我做到了嗎?我是個理想主義者,回顧二十多年走過的教育之路,我為自己慶幸,但我更為自己傷心:我慶幸自己還在讀著書,還在進步著,教育的過程中也還沒太讓我所教過的孩子們失望,我還沒有太深的負罪感;但我更為傷心,我傷心而至悲哀!因為我不想隨波逐流而隨波逐流,我的精神,我的靈魂,我的人生信念,我原來具有的虔誠而溫馨的情懷呢?扭曲!扭曲的讀書生活!扭曲的教書生活,偶爾的,我還做著扼殺創造的劊子手角色,雖然我在極力回避!新課標的推出,新課標的學習,新課標的實施,像一麵鏡子靜靜地映出了我的巨大的差距,像一束靈光緩緩地照射在我蒙塵很厚的心靈深處,讀書,讀書這一作為教師極其重要的人生任務,我把它放在哪個位置上了呢?原來心裏埋藏著的讀書種子雖時不時地萌動,可我又給予了多少的關注,給予了多少的陽光雨露,讓其茁壯成長?我說靜靜的,我說緩緩的,是因為我的心靈被蒙蔽得太深太深,雖然我還一直在讀著書。
有一篇《作為教師,為什麼要讀書》的文章,作者在裏麵談到了以下幾種假設,他說:
假如我們的教師都能有一些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隨時隨地為提高自己而持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為個人活生生的生活;假如我們的教師都能夠邊讀書,邊研究邊思考,邊總結邊寫作,能夠集教育者、學習者、研究者、思考者、實踐者、寫作者等多重角色於一身,我們教師的精神生活就充實了,人生就更有意義了,那麼人生的發展和成長就不成問題了。
作者說得夠客氣了,對照自己,這裏麵說到的假如,是教師應該做的,也是能做的,但我卻隻做了千分之一萬分之一,裏麵說到的“教育者、學習者、研究者、思考者、實踐者、寫作者”,我哪一個都不是,更別說多重角色集於一身了。“精神生活就充實了,人生就更有意義了,那麼人生的發展和成長就不成問題了”,檢查自己,我真的是太成問題了。這能怪誰?誰都不能怪,隻能怪自己!回想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讀書對教師成長的種種作用,我鬱悶,我憋氣,我難受,“讀書,能夠改變教師人生匱乏、貧弱、蒼白的狀態”,我正感覺我的人生的蒼白、貧弱和匱乏;“讀書,能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正看見我自甘平庸、俗不可耐的嘴臉;“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造的快樂”,我正為不斷變化著的教育內外環境痛苦著,雖抗爭,卻無力,哪還有什麼創造的快樂?即便有,也少得可憐!“讀書,能使教師更加自覺、深入地思索和追問:人是什麼?人活著為了什麼?教育是什麼?什麼樣的教學是理想的教學?語文是什麼?什麼樣的教師是理想的教師”,是的,我也在思索拷問著,可我的方向在哪呢?我正迷茫著;作者說,不能為讀書而讀書,而我卻正為讀書而讀書著……美國作家弗格森說:“每個人都守著一扇隻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打開這扇門。”我卻希望有人幫我打開這扇門,至少幫我創造打開這扇門的條件,這是多麼可憐多麼可悲的想法!“教師的成長之門隻能由教師個人打開,別人是無能為力的”,作者說:“尊敬的教師們,讓我們自己打開書本,打開自己的成長之門,走向人生發展的最高境界吧!”看到“尊敬”兩個字,我感到極其刺眼,這是對我極大的諷刺,我配受“尊敬”嗎?雖然作者這隻是寫文章的一種客氣,我卻確確實實感到是一種極大的諷刺!麵對著更多更深層的拷問,我自感底氣不足。李嘉誠說:“知識需要和意誌結合。”我幾乎很少自覺地結合,我感覺自己是白吃米飯長大的,隻徒增齒齡,枉為讀書人!
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
我心儀的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我們的要求說,教師,作為知識的播種者,智慧的促生者,心靈的塑造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沒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就失掉了“教師的一切”。怎樣才能使自己具有充實的靈魂和不斷生長的精神而不失教師的一切呢?《作為教師,為什麼要讀書》的文章給出了答案,就是——讀書。文章說“隻有讀書,並且在讀書的同時進行實踐研究、反思和寫作,才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並進而促進教師人生發展和生命成長的最好的途徑”,誰不想人生發展生命成長呢?我想說,文章說的就是這個理,我相信靈魂高尚,我相信精神不滅,可我清醒地意識到,我在最重要的問題上出了問題:教學生時要學生“誌存高遠”,自己卻是誌不明,誌不高,缺乏進取,說說而已!多麼可悲的事,有學生來責問,我將如何回答?現在,我像是被重重地敲打了,那就打開書吧,持續地打開書讀吧,我要找回不時丟失的讀書情懷,丟失的真正的讀書精神,人活著就是一種精神!我要讓自己的讀書情懷與自己的精神一起成長,一起飛揚!雖然現在說出這樣的話,讓人笑話,但我找到了安慰:朝聞道,夕死可矣,何論年紀!
暢想在書的海洋,保有一份溫馨的讀書情懷在荒蕪的心境中,沒有什麼比一個人的無知而自己渾然不覺更可怕。有人向海邊的農夫稱讚他的門前海景美,農夫卻羞澀地指著屋後菜園說:“海沒有什麼,屋後的一園菜倒還不差!”有時候,我就是那個農夫,更可悲的是,我有時候還以那個農夫為自豪,自以為本色!一園菜囿住了農夫,使他不能看到海景美,我知道世上的每個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許多東西都不能見,芸芸眾生所見到的天地更是非常狹小、陳腐、枯燥,我也常常囿於這個狹小、陳腐、枯燥的空間,心燈忽明忽暗,搖擺不停。有哲人常常會在人類思想黑沉沉的夜空中發出探問,需要什麼去點亮心燈呢?讀著書,書的世界不時閃爍智慧靈光,暢想在書的海洋,常讓心燈與那些智慧之光映照,閃亮了一下又一下,使心燈不滅。在物質生活不斷滋生著欲望、不公和罪惡的時候,唯有書,這人類創造的奇妙的世界,提升著人類的精神,蕩滌汙穢,書中悲喜交集的描述將人的汙濁的心靈帶走,把美當做心靈的鎮靜劑,撫慰著痛苦的心靈,並且引領著人去解悟,什麼才是值得人真正傾心一愛的,孔子、莊子、荀子、屈原、蘇格拉底、柏拉圖、陶淵明、李白、蘇軾、關漢卿、達·芬奇、哥白尼、哥倫布,各有所愛,各有所長,展示著人性的偉大,讓人相信人性不滅,相信人類生生不息不斷進步的奇妙。麵對不斷滋生著欲望、不公和罪惡的世間,房龍的話一再地讓我清醒而不失希望,也不失溫和和大度。房龍說:“進步的道路常常中斷,但是我們如果把感情上的偏見置於一邊,對兩萬年來的曆史作個冷靜評價,就會注意到,發展雖然緩慢,卻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總是從幾乎無法形容的殘忍和粗野狀態走向較為高尚較為完善的境界,甚至世界大戰的偌大錯誤也無法動搖這個堅定的看法,這是千真萬確的。”這是千真萬確的,前麵提到的未提到的偉大人物代表著的人類的進步證明著人類的偉大,雖然我常常看到人類的醜陋和可惡。讀著書,這思想的閃光不時地與心燈相映,而讓心燈增強亮度,撥開不時飄來的迷霧,引領著我繼續走自己的平凡的讀書教書的人生之路,不至於破打破摔,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馮驥才說:“純潔的人生從懺悔開始。”讀書讓我不時地懺悔自己,就像這次。我知道,雖不是處子般的純潔,但我的靈魂也不至於太汙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