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剛愎自用,所用非人(1 / 1)

“原文”

以大司馬司允費興為荊州牧,見,問到部方略,興對曰:“荊、揚之民率依阻山澤,以漁采為業。間者,國張六筦,稅山澤,妨奪民之利,連年久旱,百姓饑窮,故為盜賊。興到部,欲令明曉告盜賊歸田裏,假貸犁牛種食,闊其租賦,幾可以解釋安集。”莽怒,免興官。

“譯文”

任命大司馬司允費興做荊州牧,王莽接見他,詢問他到達任所以後的計劃方案,費興回答說:“荊州、揚州的人民大都依靠山林湖沼,以捕魚、伐木作為職業。前一段時間,國家推行六管製度,征收山林湖沼稅,損害、剝奪了人民的利益,加上連年久旱,百姓饑餓窮困,所以流落為盜賊。我到達任所以後,想要下令明白曉諭盜賊返回家園,貸放農具、耕牛、種子、糧食,減免他們的賦稅,希望可以解散、安撫他們。”王莽發怒,免掉了費興的官職。

“點評”

王莽代漢前,其聲名已十分顯赫,連皇帝、太後都對他恩寵有加,百姓、士大夫上書稱讚王莽的更是絡繹不絕。這樣的聲望使王莽在改製中過於自信,過於迷信儒家經典條文,以至於達到固執己見、剛愎自用、拒諫飾非的地步。王莽經常自以為他的法令條文都是完美無缺的,因此對忠言直諫者,常不能正確處理。如大司馬嚴尤上書,陳述對匈奴作戰的困難及不利條件,建議停止對匈奴的戰爭,集中力量鎮壓農民起義,結果被王莽貶去大司馬之職。

當有使者如實報告農民起義的緣由是法令苛酷、剝削沉重時,王莽根本不信,認為是造謠,立即罷免了使者的官職。他叫大司馬司允費興去做荊州牧,問他到任上如何治理,費興對曰:“荊、揚之民率依阻山澤,以漁采為業。間者,國張六筦,稅山澤,妨奪民之利,連年久旱,百姓饑窮,故為盜賊。興到部,欲令明曉告盜賊歸田裏,假貸犁牛種食,闊其租賦,幾可以解釋安集。”意思是說:荊州、揚州的人民大都依靠山林湖沼,以捕魚、伐木作為職業。前一段時間,國家推行六管製度,征收山林湖沼稅,損害、剝奪了人民的利益,加上連年久旱,百姓饑餓窮困,所以流為盜賊。我到達任所以後,想要下令明白曉諭盜賊返回家園,貸放農具、耕牛、種子、糧食,減免他們的賦稅,希望可以解散、安撫他們。王莽聽了大怒,又免去了他的荊州牧。去除苛政以蘇民困,這本是解民倒懸之舉,能幹的官吏才可以做到的,王莽竟然因此而免其官。為政者不知用人才,難怪王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群下愈恐莫敢言賊情者”。王莽後期所用之人大多是拍馬奉承、刻薄寡恩的小人。

地皇三年,進入關中的流民有幾十萬人,王莽“乃置養膳官稟食之”,而辦事的官吏乘機將賑濟的糧米據為己有,致使“饑死者十七八”。王莽聽說城中饑饉,問負責此事的王業,業“乃市所買粱飯、肉羹持入視莽,曰:‘居民食,鹹如此。’”王莽居然就信了他的話。王莽派到各郡督察鑄錢的官吏,大都是富商大賈出身,他們“乘傳求利,交錯天下,因與郡縣通奸,多張空簿,府藏不實,百姓愈病”。滿朝這種阿諛奉承、顛倒黑白的官吏,新莽政權的倒台不是必然的嗎?搞改革必須高度重視用人之道。事在人為,各項改革措施,最終都要通過人去貫徹實施才能收到效果,而效果好壞,又與用人是否得當直接相關。王莽的剛愎自用與用非其人造成改製的徹底失敗,教訓是深刻的。

王莽改製的失敗,固然有其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製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