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又數變改不信,皆私以五銖錢市買。訛言大錢當罷,莫肯挾。莽患之。複下書:“諸挾五銖錢,言大錢當罷者,比非井田製,投四裔。”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
“譯文”
這時候,百姓習慣於使用漢朝的五銖錢,認為王莽的錢大小兩種同時流通難以認識,又多次改變不守信用,都暗地裏用五銖錢買賣。謠傳說大錢會要廢除,沒有人肯攜帶。王莽擔心這件事,再下文告:“所有私藏五銖錢,說大錢會要廢除的,比照反對井田製懲辦,流放到四方極遠的地方去。”於是這樣農民和商人失業,財政經濟陷於癱瘓狀態,人民甚至在市場上、大路上傷心流淚。以及由於買賣田宅、奴婢和私自鑄錢,從諸侯、卿大夫直到平民,犯罪受罰的數也數不清。
“點評”
王莽“性躁擾,不能無為”,好逞威風,博求虛名,輕於改作,但又對改製中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致使許多措施半途而廢,或者僅限於法令條文的頒布。在這方麵,幣製改革與地名變更尤為突出。從居攝二年到地皇元年十餘年間,王莽先後四次下詔改幣,五次重申改革貨幣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幣一次。王莽改幣的主要目的是用貨幣貶值的方法,聚斂財富。結果是幣製改革一次,王莽就實現一次對人民財富的大掠奪,社會經濟就會出現一次大混亂,以至於“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如此頻繁、混亂、荒唐的幣製改革,在中國幣製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王莽還頻繁地更改官名、官製、地名及行政區劃。新朝建立伊始,王莽就改漢時諸侯王號曰“公”,據《周禮》設置了許多新官,並將漢時的中央到地方官吏名稱全數改變,如改郡太守稱大尹,都尉曰太尉,縣令長曰宰,禦史曰執法,公車司馬曰王路四門,如此之類不勝枚舉。至於地名,也是從中央改到地方,如改長安曰常安,長樂宮曰常樂宮,未央宮曰壽成宮,前殿曰王路堂。地方郡縣名稱改變更多,幾乎是年年都有改作,以致“一郡至五易名,而還複其故。吏民不能紀,每下詔書,輒係其故名,曰製詔陳留大尹、太尉:其以益歲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陽;以雍丘以東付陳定。陳定,故梁郡……其號令變改皆此類也”。
這種改革除了增加記憶的麻煩以外和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則無任何益處。這也是王莽失敗的重要因素。在位期間,王莽還屢次挑起對東北、西北、西南諸少數民族的戰爭。對匈奴曾幾度發兵,雖不曾出擊,屯邊吏卒數十萬,持續時間許多年,“吏士放縱,而內郡愁於征發,民棄城郭流亡為盜賊,並州、平州尤甚”。擾攘天下,破壞邊境和好局麵,改革在這種環境中進行,其結果可想而知。王莽在位期間經常頒布一些改革措施,但往往隻注重形式,對具體執行則不甚了了,更多的精力用在討論修改條令的文辭優美與否、是否符合經典規範上。不斷修改條令實際上是不停地擾動民眾,給社會帶來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