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刺頭兵”記(1 / 2)

我們班是連續五年受到團表彰的先進班,兩次榮立集體三等功,在團裏很有名氣。有一天,連長對我說:“一班長,連隊決定把六班戰士小劉調入你們班。”我一聽,當時就愣了,忙說:“不行!誰不知道他是個刺頭兵,剛剛受到警告處分。”連長對我說:“因為你們是先進班,我才決定讓他去,就看你怎麼調教了!”小劉剛來時,我耐心地引導他,熱心地幫助他,可他並不領情,總是對我躲躲閃閃,抱著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我便利用一切機會幫助他,與他溝通思想。隨著不斷接觸和溝通,小劉逐漸對我敞開心扉,我對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是個獨生子,從小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所以到部隊後自立能力差,因為迷戀網上聊天,經常不請假外出,因為文化底子較好,民主意識強,愛提一些意見,所以老兵覺得他這個新兵毛病不少;現在又受到處分,他更加覺得沒有出路,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我便有針對性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慢慢地,小劉的態度有所好轉,但仍時有反複。

在一次訓練中,小劉因為不小心扭傷了腳,不能走路,我天天為他端水送飯,關心鼓勵他,小劉終於被我的誠心感動了,趴在我背上嗚嗚地哭了起來。“小劉,好好幹,不要辜負領導的希望,戰友們在等待著你。”我這樣鼓勵他。他使勁地點了點頭,說:“班長,謝謝你,我會努力的。”

某團班長韓元闖說,從此,他徹底地變了,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積極主動幹好各項工作,經常受到連隊的表揚,後來還當了班長。

坦誠:拉近心與心距離的最好辦法

坦誠是最吸引人的品格之一。《孟子·離婁上》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荀子認為“誠”為“政事之本”,指出“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則無他事矣”。有句名言說:“一兩重的坦誠,勝過一噸重的聰明。”曾寫過《愛蓮說》的周敦頤更是對這種境界推崇備至,他認為“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君子應當追求的境界。今天,人們強調坦誠待人,可說是抓住了為人處世的真諦。

坦誠相待不僅是為人處世的起碼道德品格,也是立論、立言、立學、立身的基本素質。唐代的韓愈憂國憂民,剛正不阿,寫出了“忠犯人主之怒”的《論佛骨表》。這種傳統美德在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又有了新的升華。德高望重的彭德懷令世人仰慕,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具有坦誠的品格。在蒙受不白之冤時,他還教育自己的侄女:“茄子不開虛花,小孩不講假話。”可見坦誠是一種力量的象征,它顯示了一種高度的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應該說通過坦誠得益的不隻是他人,而且也增長了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坦誠待人的道理並不難懂,但由於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個別官兵有的變得處事圓滑、世故起來,對他人不願講真話,對領導不願報實情。“與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等封建社會的處世哲學又流行起來,就連一貫坦誠直率的人也漸漸學會了“繞彎彎”。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影響戰友感情,影響官兵關係,影響部隊的團結,實在小視不得。像文中的戰士小劉起初對班長支支吾吾,左躲右閃,最後在班長坦誠相待、以心換心之後才敞開心扉,最終解開了心結,露出了笑臉。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最近的距離也是心與心的距離。比如後進戰士的教育管理工作。這些後進戰士們有許多自身的特點,表麵上的橫行無忌,愛惹是生非,蔑視權威,目無組織,毫無約束,在內心往往空虛,理屈、自卑;對犯了錯誤受到處分往往表麵上滿不在乎,但內心又往往存在改正學好的念頭,容易感情衝動,甚至不計後果,但事後冷靜下來又感到後悔;平時消沉沉默,對領導離心,對同誌疏遠等等。這些戰士在部隊雖然人數少,但給管理帶來的難度卻比較大。作為帶兵人要本著對組織負責的態度,既不能把落後戰士當包袱甩,簡單粗暴地處理,也不能搞“孩子哭了抱給娘”,矛盾上交,隻能以坦誠心“化冰”“降霜”。

韓班長視戰友為親兄弟,堅持用比較客觀的態度、辯證的思想方法分析原因,做到正確地對待小劉,正確地對待周圍的議論,不怕反複,對問題,既不簡單處理,又不姑息遷就,做到懲罰得體,教育及時,真誠感化,真心誠意地幫助小劉認識錯誤改正缺點。他認為小劉思想滑坡是有一定原因的,既然他在一定的條件下能變差,也就能在一定條件下變好,既然小劉思想滑坡有一個過程,允許他在認識和改正缺點錯誤時有一定過程,那麼也應允許他在認識和改正缺點錯誤時有一個時間,在處理問題時,韓班長堅持把問題弄明,把道理講透,積極啟發,引導小劉認識問題、改正錯誤,並抓住小劉“扭傷腳”的時機,以心換心,做好跟進工作,使小劉受到很大觸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果對待犯錯誤的同誌隻推不拉,簡單給個處分,不但不利於官兵的正常成長進步,也是革命軍隊的性質所不允許的事,同時也是違背事物發展變化客觀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