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到此一遊記(1 / 2)

清明節的時候,單位組織到駐地烈士陵園掃墓。烈士陵園裏有一片鬱鬱蔥蔥的翠竹,前來緬懷先烈的人們都稱它為革命長青之樹,樹周圍的警示牌上寫道:“塗刻會剝去竹子的生命,會弄髒自己的心靈”這樣的警示文字。但走近一看,棵棵青綠的竹子上都被刻上了“××到此一遊”之類的字眼,有的還被無情地刻上一些小圖畫,前來的幾名戰士也對留名頗感好奇,拿著小刀躍躍欲試,我發現後及時進行了製止。回來後,連隊針對這種情況組織了一次社會公德大討論,會上一名戰士說:“在食堂裏總有一些同誌不注意,就餐時弄得杯盤狼藉,滿地都是,這就是沒有公德心。”有同誌說:“有些人不是沒有公德心,而是社會公德意識比較淡薄,在一些公共場合下,有時大腦發熱不注意自身形象了。”還有一部分同誌也開始反思到烈士陵園掃墓時的不道德行為……

某部隊排長崔新華講到,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那幾名戰士的臉上泛起了紅霞。

一言一行均和公德密切相關

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維護公共秩序的道德規範。曹操不準“馬踏青苗”、劉邦“秋毫無犯”等維護民眾利益的號令即是源自於此,遵守公德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場考試,社會公德就是每個人必須回答好的一個問題;把社會公德看作一場考試,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試題,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每時每刻認真地去做。比如,外出時,你是否遵守社會公德?是否像文中所述的個別戰士一時心血來潮拿起小刀想在竹子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是否隨地吐痰?

生活中有的同誌很不注意生活中的小節,隨地吐痰、亂扔煙頭、亂扔垃圾,甚至隨地大小便等等,既不衛生,也不文明。這樣做的壞處有很多,一是影響軍人形象:隨地吐痰、亂扔煙頭等是一種缺乏修養的表現,從小的方麵來說,它影響了個人形象,輕則別人認為你修養不夠,重則有可能遭人嫌棄;從大的方麵來說,有損軍人形象。我軍素以文明、威武之師著稱於世。在人民群眾看來,軍人不應該有這些不良習慣。二是影響環境衛生:如果到處是痰跡、煙頭和紙屑,影響公共衛生,讓人看了感到惡心,不舒服。三是不利於身體健康: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就是通過痰液等媒介侵入人體、影響健康的。肺結核患者的痰跡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如果患者不注意,隨地吐痰,通過空氣傳播很容易使人患上這種疾病。公德意識不強真是損人又害己。

由於生產力落後,物質資料的生產十分艱辛,人們相互依存,共同生產,逐漸形成了珍惜、愛護公物的良好風尚。大到橋梁、棧道,小到水井、磨碾、浣紗石、拴馬樁等,大家共同使用,共同愛護,雖曆經千年風霜雨雪,至今仍然完好,成為人們撫今追昔、接受教育的物證。馳名中外的趙州橋,曆經滄桑,仍然發揮著作用。這方麵原因很多,除了自然因素外,沒有受到大的人為的損壞是個重要因素。“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一句古人言,道出了先人多少愛物之心,惜物之情。目前一個連隊的資產價值達數十萬元,如果每年人為損壞百分之一的話,就等於浪費軍費數千元;減少百分之一的損壞,也就等於節約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刮風下雨隨手及時關好門窗,舉手之勞就可能減少幾元乃至十幾、幾十元的損失,既節約了經費開支,又保證了部隊戰備、訓練、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開展。

如果每個人都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都能從我做起,發自於自覺,發自於內心,那我們的身心將會更加健康,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更加親密,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愉快!

《軍人誓詞》是我軍道德的集中概括,它的許多內容是對社會公德的繼承和升華。這也是由老百姓轉變為軍人不可缺少的條件。比如《軍人誓詞》中要求軍人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社會公德中“愛人民”的擴展;《軍人誓詞》中要求軍人“服從命令,嚴守紀律”,就是對社會公德中“公民要遵守公共紀律和公共秩序”的延伸,《軍人誓詞》中要求軍人做到“忠於職守,努力工作,苦練殺敵本領,堅決完成任務”就是對社會公德中“愛科學”、“愛勞動”的弘揚。所以說,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名優秀革命軍人的道德前提。遵守社會公德主要是從身邊許多具體、細小的事情上做起,在平時注意養成,逐漸把日常的道德行為變成自覺的道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