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地方大學畢業後被特招入伍,來到某海防團任排長。一沒當兵經曆,二無帶兵經驗,麵對與我年齡相差無幾的幾十名戰士,我一籌莫展。屋漏偏逢連陰雨,排裏的現狀讓我更加“窩火”。我帶的兩個班的戰士平時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斤斤計較,如安排工作有重有輕,衛生區劃分有大有小,評優獎勵有多有少等,事無大小,都要“理論”一番。甚至因我在房間放物品不均,兩個班長各在門上加了一把鎖,把我拒在門外。我夾在中間,疲於應付。同軍人“親密接觸”,第一次讓我感到戰士不再是“可愛”而是“可笑”、“可恨”。我有點失去耐心,開始針尖對麥芒,抱怨班長心胸狹窄,修養太差;指責戰士頭腦簡單,朽木不可雕。但排裏狀況未有好轉。
有一次,排裏集體到駐地景點遊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廟宇大門立柱上的題字引起我許多思考。就在那一刻,我對排裏的問題有了重新認識:戰士年齡小,思想不夠成熟,閱曆少,做事往往憑一時衝動而非憑道理。如果自己沒有寬廣的胸懷,怎能當好戰士的老師、兄長?作為帶兵人,戰士欠缺的不正是自己所要給予彌補的嗎?
之後,我對戰士多了些寬容、欣賞和耐心。在端正自己心態的同時,我還注重培養教育戰士養成寬容的美德。每次開排務會,都要先講一段有關“寬容”的典故,如將相和、“六尺巷”等,也講為“既生瑜,何生亮”而鬱悶早逝的三國周瑜的悲劇等反麵故事。通過開展經常性的談心活動,針對發生的問題析事明理,使戰士認識到“共用房間必須各加一把鎖、衛生區分界線垃圾都不清理、澆菜地相互截水”等問題的錯誤。之後,全排戰士思想行為發生了微妙變化。某海防團政治處幹事呂鹹強說,年底老兵退伍時,當全排人員抱在一起忘情惜別時,我在一旁偷偷地流著淚笑了。
寬容、欣賞和耐心
部隊是年輕人的天下,一些青年戰士心理尚不太成熟,遇事易受情緒控製,在工作生活中容易做出這樣或那樣的不良行為,惹得大家不愉快不說,有時還影響了工作。比如,文中所述,呂排長排裏就有幾個戰士有些“小心眼”,平時愛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還真給呂排長出了個不大不小的難題,怎麼辦?
有言道:化幹戈為玉帛是機智坦蕩的人,化仇恨為友情者是胸懷博大的人。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說明這二位度量都夠嗆。漢代有位賈誼,年輕有為,才華出眾,後來被人排擠,便“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才活了三十二歲,蘇東坡說他是“誌大而量小,才有餘而氣不足”。而大凡胸懷大局、誌向宏偉、目光高遠的仁人誌士,無不以大度為懷,置區區小私於不顧。曹操抓到寫檄文罵他祖宗的陳琳後,還讓他當官。孫中山先生為國為公,連對害得他倫敦蒙難的鄧廷鏗也不去計較,這正應了俗話說的:“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
俗話說:哪有舌頭不碰牙的。產生糾紛和矛盾是正常的,戰友之間發生矛盾時,矛盾雙方能否有一方禮讓在先,勇於吃虧,寬以待人,對於矛盾的解決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青年官兵性格迥異、學識不一,有時難免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摩擦,有時傷了自尊心,有時讓自己下不了台,有時對自己有成見,等等,如文中提到了呂排長一上任就遇到了“小心眼”,起初呂排長“針尖對麥芒”,結果“排裏狀況未有好轉”。
《莊子·庚桑楚》中講:“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就是說,不能容人的人就沒有親愛的人,沒有親愛的人就棄絕於人。明朝時,山東有一姓董的人在京城做官。家裏人給他捎來書信,說家中因蓋房砌牆一事和鄰裏發生爭執,要他出麵幹預。此人接信後便題詩一首給家人:“千裏捎書為一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牆有何妨。”其家人接信後受到啟發,砌牆時主動讓出了一些地方。其鄰裏也從中受到教育,也主動讓出了一些地方。結果兩家牆砌好後,中間形成了一條八尺寬的過道,這過道後人稱為“仁義胡同”。這件事告訴我們,戰友之間如果能做到彼此禮讓,不怕吃點虧,矛盾是好解決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缺乏禮讓精神,為蠅頭小事互不相讓,那就一定會使人際關係緊張,戰友也就成了冤家。
鄧小平同誌曾經告誡我們:“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寬容大度,善待他人,這是作為一線帶兵人應該具備的氣度和美德。一定意義上講,度量也是一種力量。必須要有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的雅量,千萬不要把忍讓視為無能,把寬容視作怯懦。尤其是與別人共事的時候,一定要虛懷若穀,誠懇諒人。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善於寬容人、體諒人、理解人、感染人,堂堂正正做人,大大方方辦事,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良好人際環境。像文中的呂排長以對戰士的“寬容、欣賞和耐心”贏得了戰士的心,一反一正兩種結果,確實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