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而能改
古語雲:“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曾子·修身》上講,“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其實,改正錯誤應該是有時間要求的。做到“過而快改”,才是“善莫大焉”。
現在管理學中有一個“木桶理論”,講的是一個周邊木板長短不一的木桶,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也不是取決於木板的平均長度,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使木桶多盛水,就必須讓最短的那塊木板與其他木板平齊。人也一樣,要想進步,就要敢於正視自己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不能遮醜護短,諱疾忌醫,不能遷就自己。否則,問題就會越來越多,有的還會越來越大。
1941年6月3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的楊家嶺小禮堂召開邊區各縣縣長聯席會議,討論征糧工作和農民負擔問題。當天下午正在開會的時候,突然下起了狂風暴雨,一個炸雷擊斷了禮堂的一根木柱,坐在旁邊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猝不及防,不幸觸電身亡。同一天,一位農民飼養的一頭驢也被雷電擊死了。由於當時陝甘寧邊區向當地民眾征收的公糧連年翻倍,令民眾不堪重負,叫苦不迭,這位農民逢人就說:“老天爺不開眼,響雷把縣長劈死了,為什麼不劈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聞訊,要把這件事當成反革命事件來追查,逮捕這個“竟敢如此咒罵毛主席”的農民,並要公開處理,以一儆百。毛澤東從警衛員的口中知道這件事以後,立即阻止了保衛部門的行動。毛澤東說:“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聽到群眾有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去追查,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製,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軟弱的表現,是神經衰弱的表現,我們共產黨人無論如何不要造成同群眾對立的局麵。”並從民怨罵聲中深刻反思,舉一反三,下決心采取一係列措施改進工作,精兵簡政,減少消費支出,減輕人民負擔。這種虛心接受批評、聞過則改的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前蘇聯作家富爾曼諾夫,也是一個善於把別人的意見,盡快轉變為具體行動的人。他的兩部小說《恰巴耶夫》和《叛亂》出版後,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到處是一片讚揚聲。這卻使得富爾曼諾夫非常不安,他熱切地盼望著有人給作品提出直率、中肯的批評。一天,他跟往常一樣,打開一封封讀者來信,一封、兩封……全是讚頌!突然,一封署名高爾基的來信,呈現在他的麵前。他立刻興奮地跳起來,連忙進書房讀了起來。信中幾乎全是批評的話。比如,說兩本書寫得不精練,廢話很多,有許多重複,等等。在信中,高爾基勸告富爾曼諾夫,以後寫小說,更多的是要一遍一遍地重寫,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最好別發表什麼作品。富爾曼諾夫覺得高爾基不但在信中“罵”了自己一頓,而且是“打”了自己兩拳。然而,他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對高爾基充滿感激之情,第二天即給高爾基寫了封回信。信中寫道:“您的每一拳打得都是地方,很是地方。”之後,富爾曼諾夫立即著手開始了對這兩部小說的修改。
批評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對人、更是對事。受到批評後能不能積極行動、改正錯誤,往往影響工作的成效和個人的進步。
劉少奇同誌曾經說過:“人對錯誤的態度有三種:改正得快,改正得慢,死而不改。改得慢不好,死而不改更不好。”現實生活中發現了不足,受到了批評,有為的人自然感到坐臥不安,從而抓緊改進,引以為戒;敢於擔當的人一定不會怨天尤人,而是雷厲風行、做出樣子;隻有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人才會泰然處之、漠然置之。
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受苦”,錯誤改得慢了,就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馬上改”可以避免小錯變成大錯;錯誤初露端倪,很容易連根拔起,“馬上改”容易抓住最佳時機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馬上改”也是一種姿態,一種形象,工作中有了錯誤,敢於暴露,及時改正,才能取信於官兵,群眾就會理解、歡迎、就會擁護、支持。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作為一線帶兵人。聽到批評能接受,並拿出實際行動“馬上改”,才是我們所倡導的正確做法。
聽不聽關乎性命關乎存亡
《雷鋒日記》1962年3月24日記下了這樣一件小事:“今天吃早飯,我看到炊事班的飯盆裏有很多鍋巴,便隨手拿了一塊吃。炊事員×××同誌說:‘自覺點啊!’我聽了這句話,心裏很難受,覺得吃一塊鍋巴有什麼?賭氣把那塊鍋巴放到飯盆裏,走了出來。”接下去,是寫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對剛才聽不進批評的態度作了反思,並到炊事班承認了自己拿鍋巴吃不對,誠懇地作了自我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