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師在我團召開士官管理工作現場會。作為示範窗口的三連,自然成了參觀和觀摩的重點。為了籌備好這次現場會,全連官兵不分晝夜,加班加點,精心準備。時任指揮排長的我,也在為籌備現場會而忙得不可開交。這天早飯前,大家又忙著對室內衛生進行再加工。這時,電話班長小謝、報話班長小李跑來對我說:“排長,前幾天隻忙著整理其他東西,內務衛生沒顧上好好整,加上這幾天天氣幹燥,好多被子鼓起來了,特別是幾個新戰士的被子,鼓得跟麵包似的,你看可不可以加點水再整?”當時,我猶豫了一下,感到被子上灑水是弄虛作假,轉念一想,這次來參觀的都是集團軍和師領導,被子整不好,影響比較大,於是我便對他們說:“我隻要結果,不看過程。隻要能把被子整好,我不管你們采取什麼辦法。”在我的默許下,他們回去都給被子灑了水。將被子疊得方方正正。上午8點,集團軍、師首長和兄弟單位的領導來到我連檢查。看著幹淨的環境衛生和窗明幾淨的戰士宿舍,領導們臉上都露出了微笑。有的還說:“不愧是先進單位,標準就是高。”看到這一切,我們心裏都美滋滋的。正在這時,從電話班傳來幾聲不協調的聲音:“你們的被子怎麼搞的?加了這麼多水,晚上戰士還睡不睡?”我快步走進去一看,隻見幾個床上的被子被掀開了,大片大片被水浸潤的被麵刺入我的眼簾。想起自己早飯後的那番話,心裏一個勁嘀咕:“完了,完了,這次可把婁子捅大了。”果然,集團軍和師首長對在場的領導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並要求我們把所有加水的被子全部抱到外麵晾曬。連隊炸開了鍋,其他班排的戰士都埋怨我們往被子裏加水影響了連隊聲譽。
某炮兵團三連連長黃惠華感慨地說,本來是好心想為連隊爭光,結果抹了黑;本來是想為現場會搞一個“亮點”,結果成了汙點。現場會已經過去了,可這次“好心”卻成為我心中永遠的痛!
務得實事每求真是
實事求是一詞,原指真誠地依據事實以探求古書真義,典出《漢書·河間獻王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其中顏師古對“實事求是”作了恰當的解釋,即“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真,正也。留其正本”。
毛澤東同誌對“實事求是”作過精辟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可以說“實”是萬物之根,“是”是萬物之“果”;也可以說“實”是條河,“是”則是河之源。
程顥說,欲當大任,須是篤實。立身於世,以實為本。一個“實”字,價勝千金。“實”,乃是人生道德修養中之瑰寶。為人誠實的人,可以廣交朋友;敢於求實的人,可以得到人們的尊重;勤於務實的人,可以幹一番事業;作風樸實的人,可以得到人們的信任;思想充實的人,可以使自己富有朝氣地度過一生。
求實,是一個人追求真理,講究實際最可寶貴的精神。它要求我們做工作、辦事情要把幹勁、熱情同求實的精神結合起來。遇事不要聽風就是雨,而是要核實,求真實,弄清虛實。做人最難的事情是什麼?是求實。尤其是在生活的風風雨雨之中,一直敢於求實是不容易的,是要有膽量的,是要敢擔風險的。
魯迅在《立論》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舊社會“說謊的好報,說必然的遭打”的現象。這種是非顛倒的現象,在曆史上屢見不鮮。武則天做女皇時,好言“祥瑞”。有個叫朱前疑的無賴上書雲:“臣夢陛下壽滿八百。”即拜官拾遺。又言:“夢陛下發白變黑,齒落更生。”遂升駕部郎中。與此相反,嵩陽令樊文獻瑞石,武則天命在朝堂拿給百官看。尚書左丞馮元常奏稱:“這分明是諂媚欺詐,不可再用他的假話欺騙天下人。”這一下惹惱了女皇,馮元常被貶為隴州刺史。實話在很多時候是不好聽的,但依然有些正直的士大夫敢於不說假話。《南史·循吏列傳》載:南朝宋明帝費巨資修湘宮寺,並對臣下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太常丞虞願在側說:“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湣。罪高佛圖,有何功德!”《宋史·呂蒙正傳》載,一年元宵節,宋太宗歡宴群臣。他沾沾自喜說:“五代之際,生靈凋喪,當時人們以為不會再有太平日子了,朕執政以來,勵精圖治,才有今日的繁盛景象。”宰相呂蒙正立即當著眾臣指出:“京城之內,皇帝所在,士民輻輳,故繁盛如此,您到都城外看一看,則萬民幸甚!”馮元常、虞願和呂蒙正,都是敢於講實話,仗義執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