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軍燦若群星的人才譜,不少都是在“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被譽為“新時期的郭興福”的某團副團長尚自席,入伍後苦練軍事技術,結合訓練實踐研究出“定點扇形訓練法”,在全軍得到推廣。他先後七次榮立三等功,二次榮立二等功,報紙多次報道了他習武成才的事跡。另據某集團軍統計,三年來直接提幹的四百多名士兵中,各類訓練尖子有三百多名,占百分之八十二。再者說,立誌愛軍習武,練就過硬軍事本領,也為今後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為奠定了堅實基礎。青島雙星集團總裁汪海、鄭州亞細亞商場總經理王遂舟等一大批傑出的企業家,都是通過軍營緊張、艱苦、嚴格的軍事訓練,在“摸爬滾打”中練就了吃苦耐勞、頑強拚搏、不怕困難挫折的優良作風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轉業退伍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就事業的。某連戰士小李,家庭比較富裕,在家嬌生慣養,剛入伍時體質較弱,身體常常生病,被戰友們戲稱為“林黛玉”。後來在大家的幫助下,經過刻苦訓練,他的訓練成績突飛猛進,身體也一天天強壯起來,去年年底被評為訓練標兵,還當上了班長。他在總結訓練的益處時說:“隊列訓練培養了我頑強的意誌和良好的精神狀態;五公裏越野培養了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強烈的競爭意識;班戰術訓練培養了我的團結協作、勇於拚搏的精神;四百米障礙訓練使我懂得了人的一生坎坷不平,要掌握通過的方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某師每年組織立功、受獎、提幹的訓練尖子巡回作報告、談體會,請在地方幹出成績的轉業幹部、退伍戰士回部隊現身說法,並將他們的事跡彙編成冊下發部隊學習,使廣大官兵從他們成長進步的軌跡中,認清良好的軍事素質與民用知識的“共同點”,看到軍事訓練過硬的人才,不僅在部隊能建功立業,到地方同樣大有作為。
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荀子·強國》中有言:“不教誨,不調一,則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教誨之,調一之,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意思是說,訓練軍隊不教育訓練,步調不統一,那就防線以內不能守,防線以外不能戰;教育訓練了,步調統一了,就能兵壯城固,敵人就不敢侵犯了。劉伯承元帥曾講過:不搞好教育訓練,部隊就像烏合之眾,就不能勝利。軍人的精神、體力,如果不是平時訓練有素,持之以恒,怎麼能夠忍受?練兵的主要宗旨,是能夠讓士兵在疆場上奮力殺敵為歸屬的。要想讓他們馳騁於疆場,尤其需要在平時竭盡所能地培養其精神,鍛煉其體魄,嫻熟其技藝,隻有這樣,臨陣之時,才能胸有成竹,決勝千裏。
軍隊的訓練有雙重目的,一是能夠在一旦爆發的戰爭中殲滅敵人,贏得勝利;二是要能夠以強大的戰鬥力威懾敵人,保障和平。早在戰國初期,大軍事家吳起就提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就是說,用兵作戰的方法,軍事訓練是頭一條。他強調將士應該刻苦學習殺敵本領,士兵隻有學會各種技藝才可授予兵器,軍官隻有熟悉陣法和戰法才可授予領導打仗之權。曾國藩說,營中無事,以勤操為第一要義。操隊伍則臨陣不至散亂,操槍炮則臨陣不至早放。提高軍隊戰鬥力的唯一法寶不是別的,就是勤苦訓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場上,由於英美聯軍步調不一,致使聯軍為德軍所敗,形勢岌岌可危。美國巴頓將軍受命率軍進行反擊,他到任後首先整飭軍紀並主動與英軍協調,進行嚴格的模擬訓練,終於穩住了戰局,為反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巴頓將軍有一句名言:“一品脫的汗水可挽救一加侖的鮮血。”
如今美軍在一些局部戰爭中傷亡的人數很少,甚至少於軍事訓練中傷亡的人數,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時練兵“殘酷”。沒有平時練兵付出的代價,戰場上就必然付出更大的代價。
明代女將秦良玉襲夫職統率馬千乘所屬兵馬,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一員女宣撫使。她擔任主將後,深感這支隊伍雖然剽悍勇敢,但缺乏嚴格訓練,紀律鬆弛,技藝低劣。因此,決定對這支隊伍進行嚴格整訓。一天,她把隊伍帶至一座山腳下,指著一麵百十尺高的懸崖峭壁,對眾官兵說:“假若敵人就占據著山頂,我們要從這裏攀登上去偷襲敵人,大家說能不能辦到?”官兵個個麵帶愁容,有人幹脆說辦不到。秦良玉麵對隊伍中的種種議論,說:“你們看我的。”說著,她獨自一人戎裝束戈,隨身帶了一根塗了白色、一端帶鉤刀的竹竿——名叫白杆鉤刀,從山腳沿著峭壁向上攀登。不多時,便登上了峭壁的頂端。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何況是懸崖峭壁呢!她借助於白杆鉤刀和臂力、腿力,如同猴子下樹那樣靈巧,不多時,便安全平穩地從峭壁上落在地麵。眾官兵皆仰頭興歎,佩服女統帥如此高超的技藝和不凡的膽魄。從此,秦良玉給每個官兵都配發了一根白杆鉤刀,限令大家一個月為期,抓緊練習,到時限要逐個檢驗,凡登上山頂者賞,否則罰。時限到了以後,秦良玉穿上帥服,親臨現場檢閱。當攀登訓練過關之後,秦良玉命令官兵利用竹竿製成刺錐、標槍,以及攀登、刺殺、投擲並用的武器。為便於夜間作戰識別和聯絡,秦良玉命令官兵把自製武器塗以白色。因為用白色竹竿為標誌,這支隊伍被世人稱為“白杆兵”。秦良玉還帶領隊伍,進行各項技藝操練和行軍、宿營,列陣等項野戰訓練,使原是一支鬆散的地方武裝,逐步變成一支訓練有素的節製之師,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指到哪裏,就打到哪裏。一時間,“白杆兵”聞名全國。《明史·秦良玉傳》評價說,秦良玉“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戍伍肅然。所部號曰白杆兵,為遠近所憚(畏懼)”。秦良玉的練兵方法為後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