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五公裏越野記(2)(1 / 2)

古代戰爭如此,現代戰爭也需要一副好身板。萊蕪戰役中,為實現阻擊南線之敵、殲滅北線之敵的作戰計劃,我軍主力秘密北上。戰士們冒著嚴寒,踏著冰雪,餓了吃煎餅,喝了嚼冰雪,夜行曉宿,連續急行軍,大家形象地稱之為從“日落村”出發,到“天亮莊”宿營。有時渡河無橋,部隊就從冰冷刺骨的河水裏趟過去,許多戰士腳被凍腫,腿被劃破,衣服凍成了“鎧甲”,仍然繼續前進。沂蒙山區山多峰險,戰士們以“山高我為峰”的豪邁氣概征服了一個個山頭,腳上磨起血泡也不停留片刻,還風趣地說:“沂蒙山區有七十二崮,我們的腳底下也有七十二崮。”正是靠著這一雙雙鐵腳板,我軍取得了被稱為“運動戰典範”的萊蕪大捷。如果指揮員和戰士們沒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就很難完成作戰任務。無數事實證明,隻有具有強健的體魄,才能保證戰爭的最後勝利。

體能訓練是部隊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能訓練是軍事訓練的基礎。每年的軍事訓練內容分為共同科目訓練和分業訓練兩大部分,共同科目訓練有條令、隊列、軍事理論、戰術基礎、體能等訓練內容。分業訓練是指不同軍兵種,訓練相應的專業內容。無論是共同科目訓練還是分業訓練,都要有好的體能作基礎。否則,體能上不去,就會影響其他訓練課目。比如,在軍體訓練中,沒有一定的體能,就很難完成規定的動作;在戰術訓練中,沒爬幾下就渾身酸痛,手握不住槍,又怎能搞好班、排、連戰術?就是軍事理論學習,若沒有強健的體魄,精力不支,半小時不到就打瞌睡,講課的內容又如何學得進?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某集團軍進行的一次實彈綜合演習中,某連擔任先遣偵察分隊。為了完成任務,他們不分晝夜以強行軍的方式向著既定目標快速穿插。行軍中一名新兵由於體質差累暈在路邊,由於當時正是夜間,這名掉隊的戰士沒有被人發現。而他暈倒的地方正是演習中的預定炮火攔阻區,當班裏的戰友發現他掉隊回來找時,這名戰士已被炸得血肉模糊了。在痛心、惋惜的同時,大家也在反思,如果這名戰士體質較好的話,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了。從這一真實的故事中,我們不能看不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說,體能訓練是整個訓練的基礎,體能訓練抓不好,打不牢,其他訓練就失去保證,訓練效果也無從談起,戰鬥力就無法生成。

其實,體能訓練始終與戰爭連在一起。打開軍事史,早期的體育活動其實就是冷兵器時代軍人殺伐搏擊的模擬。著名的馬拉鬆來自戰場,擲標槍鐵餅更是直接的廝殺。蘇格拉底說:“就體育鍛煉而言,保持身體健康,隨時準備為祖國服務,是公民職責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在戰爭或危險中,一個國家隻有身體欠佳的年輕人會多麼的無依無靠。”按照《軍人體能標準》,擁有精幹的體型、強健的體魄、過硬的技能,是對軍人的基本要求;無論幹部戰士,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都應該無一例外地達到基本的體能標準。

有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身體各部分的潛力和戰鬥力了解並不清楚。資料表明:一個強健的男子用門齒咬切東西的時候,可產生15公斤力,而用臼齒則可產生72公斤力;握力右手最大時為56.7公斤,左手為43公斤。如果保持1分種,右手平均握力為28.1公斤,左手為24.9公斤,當然這不是“左撇子”的紀錄;說到拉力,成年男子伸直手臂,平均拉力為70.3公斤;提力是指雙臂前伸,手掌向下,然後往上握東西,平均提力21.8公斤,扭力是身體直立時雙手扭動的力量,男子平均能達到38.9公斤。蹬力也是種挺有分量的力,坐在地上,我們的右腿蹬力可達到262公斤,左腿是241公斤;男人的踢力更可觀了,一腳踢出去,其力量可達到半噸重……但是,即便是作為一名軍人,我們也未見得已經具備了以上這些力量,因為身上的肌肉群尚等待著開發,骨骼在期待著鍛打,所有這些,也隻有在經曆苦與累之後才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