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要勝任本職工作,成就一番事業,若沒有艱苦作基石,沒有奮鬥作支撐,那就是空想,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奮鬥作為我們每個軍人必備的素質,不僅是革命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每個軍人成長的必要條件。
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朝代,軍營都不是享樂和舒服的場所。軍隊是執行特殊任務的武裝集團,保衛祖國,戍守邊關,使軍人經常麵臨常人難以想象的急、難、險、重任務的考驗,其艱苦程度無疑是社會上其他職業所不能比擬的。硝煙彌漫的戰場,千裏冰封的雪原,遠離陸地的海島,人跡罕至的山穀,缺氧斷水的高原,往往是軍事要地或兵家必爭的場所。戰爭年代要晝夜兼程追殲敵人,跋山涉水搶占要點,頂酷暑忍饑餓固守陣地;和平時期,搶險救災,同艱難困苦打交道也是“家常便飯”。這就要求軍人能夠承受體力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具備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和戰勝困難的勇氣。
在這裏,不妨摘抄一段描述紅軍長征過草地時的生動材料:“我們的隊伍像鐵流一樣,在漫無邊際的草地上前進,舉目荒涼,一片草野,腐質土浸滿了汙水,沒有草根的地方,腳踏下去直沒到膝蓋,馬兒陷下去就拔不起來。天空總是呈著灰黑色,看不到一個鳥兒飛過,也聽不到一個蟲兒的叫聲。到了宿營地,無處搭棚。沒有糧食,大家就把幹糧袋上的麵殼洗下來,煮野菜粥,並解下身上的皮帶,切成小塊,烤糊了再煮著吃,第二天,我們繼續前進著,雄偉在前進著,我們的勇氣使大海一般的草地,一步步向後退去……就這樣,十二個月的光陰中間,天上每天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紅軍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五千裏,縱橫十四個省,勝利完成了世界史上罕見的長征。”
有道是“身經百戰武勇士,笑傲風雪梅花香”。人在艱難困苦中,可以使意誌磨煉得更堅強,思維錘煉得更縝密,體格鍛煉得更健壯,本領訓練得更高強。就好像鋼鐵經過錘打,會變得更加堅硬和剛強一樣。威名赫赫的三軍儀仗隊大隊長程誌強,之所以能成為“軍旅標兵”的主帥,就是因為他在平時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為了使兩腿並齊,他夜裏用背包繩把兩腿捆在一起,一捆就是七百二十個漫長的黑夜。為了練就“踢腿帶風,落地砸坑”的功夫,他在皮鞋底上釘了兩層膠皮和八個大號的掌釘,一年穿破八雙皮鞋。為了讓鮮豔的國旗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衝天而立,他把旗杆灌滿沙子,專門選擇狂風暴雨天氣苦練,終於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務,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稱讚,他先後九次立功,十五次受獎,被譽為“神州第一兵”。他的事跡說明,隻要我們勇於吃苦,敢於接受,愛武精武,成功之路就在腳下。
朱老總在回憶他的革命生涯時,說他不怕餓,“從小就是餓肚子長大的”、“從小到大都幹活”、“一生之中差不多都是走路”。因為習慣那種清苦的生活,走遍中國都沒有覺得苦。古今多少事、多少人都說明人生的燦爛、事業的輝煌,隻鍾情於那些勇於吃苦的人,甘於經受艱苦生活環境磨礪的人。
《尚書·無逸》篇有句警語:“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這是周公告誡子孫的話,意思是沒有體驗過農夫“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滋味,就會變得放縱、荒唐——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走向腐敗,當然也難以肩負治國的大任。這句三千年前的至理名言,應該說至今仍有現實的警示意義。
敢於吃苦。有些時候,麵對自己從沒有涉獵過的領域、從事過的工作,有畏難情緒也在情理之中。但這些時候迎難而上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人講,臨絕地而再造,逢機遇而勃發;多踩幾個困難在腳下,就多了幾塊發展進步的墊腳石。實際工作中也是這樣的,攻克困難取得的進步比幹得心應手的活取得的進步要大得多、快得多。因為困難是全新的領域,逼著我們去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技能;困難是全新的挑戰,逼著我們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能,全身心地投入。每克服一個困難,我們就向前進一步。最困難的時候,往往也是我們離成功不遠的時候。所以,我們應主動的多幹難事,多幹有挑戰性的工作,多幹自己沒有幹過的工作,這樣我們就能很快進步,成為“多麵手”、“全能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