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拜戰士為師記(1 / 2)

一次訓練中休息,我和幾個新兵圍坐在地上拉家常。小王問我:“排長,聽說我們連有一種望遠鏡,晚上能看到東西,是怎麼回事?”我就告訴他:“那是微光夜視儀,能把微弱的星光、月光放大,人眼就能看到目標了,是夜間偵察必備的器材。”這時,小張又問我:“排長,你知道巡航導彈是怎麼回事嗎?”“這我還能不知道嗎,巡航導彈是一種像飛機一樣的導彈。它可以在大氣層中作長時間的飛行,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大家七嘴八舌地問了我很多問題,我都輕鬆自如地作了回答。正當我得意之時,突然新戰士趙海洲大聲問道:“排長,什麼是Photoshop中的通道?”正當我一時不知該怎樣回答時,新兵林廣龍卻替我解了圍,他回答說:“Photoshop中的通道主要用於保存圖像的顏色數據,可以進行顏色的設計和調節,它主要用在特技圖像的製作上。”小林還頭頭是道地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圖畫製作的技巧。我驚訝地發現,他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水平,當我的老師也綽綽有餘。

某偵察連排長張彥峰說,為學習電腦操作,我幹脆買了一台微機,遇到弄不明白的問題,就主動向小林請教。小林也毫不保留地給我講解。時間長了,戰士們都跟我開玩笑,讓我喊小林老師。剛開始,我還有點不好意思,但隨著自己微機操作水平的不斷提高,我覺得叫一聲“老師”真是應該。

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

“知識就是力量”,是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的確,知識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結晶,其中蘊藏著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不過,這種力量並不會自發地表現出來。人們隻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隻有掌握和運用知識,才能發揮知識的巨大威力。西方目前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定律: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軍事領域,軍事變革的潮流方興未艾,知識更新的速度更快。人們要適應能力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生活的方式,成為一種時尚、一種需要、一種基本的生活習慣。

知識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古今中外的軍事家、謀略家無不酷愛學習。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不僅熟讀兵書,而且非常重視博覽群書。諸葛亮論述為將的知識結構時說:“為將而不懂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史載清朝開國者努爾哈赤、皇太極,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洪秀全等,都是“手拿”《三國》打天下的,邊看邊學習,可見知識對於軍人打仗的重要性。而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曆史,就是一部學習的曆史。在學習中生存,在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發展壯大,在學習中走向勝利。學習是軍人真正的看家本領。1938年的一天,毛澤東在延安舉行的會議期間,與賀龍、徐海東等同誌談話。毛澤東說,中國有三部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不好好看這三本書,不算中國人!話中雖有些誇張成分,但是如果不讀這些書,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會缺失一部分。還有一則關於兩位偉人學習的美談。毛澤東曾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而劉少奇卻說:“三天不學習,跟不上毛主席。”這則趣事說明了我黨和軍隊最高領導人對學習的重視,這種好的學習習慣已然蔚然成風。

最近有軍事專家根據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得出來這樣的結論:未來知識主導軍事發展,戰鬥力強弱的標準是知識,知識軍人成為戰爭主角,知識決定戰爭勝負。知識就是戰鬥力,多吸取一點知識,部隊就多一分戰鬥力。正如鄧小平曾經指出的:“現在打仗,我們的軍官沒有現代戰爭的知識不行。當個連長,不是過去的連長,當個團長,不是過去的團長,要有知識,天上、地下、陸上、水下,包括通信聯絡都要懂得”,“現在當個連長,同過去的連長可不一樣了。過去的連長,駁殼槍一舉,就是‘衝啊’,現在連長的知識要比過去多得多,更不用說連以上幹部了”。麵對打贏信息化戰爭這個曆史重任,麵對你追我趕競爭異常激烈的國際環境,必須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抓緊時間,不斷地學科技、學軍事,學文化,不斷地充實自己,更新知識。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肯定地說,在我們相處的人中,有很優秀的,也有一般的;有比自己強的,也有不如自己的。但無論是哪種人,隻要他有優點、有長處,都可為我之師,都值得我們學習。向身邊的能人、智者、先進人物學習,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抓住了學習這個先導,知識進步、思想進步才有條件和可能,事業進步才有基礎和保障。

向書本學習。書是知識的寶庫,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無言的老師,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寫成的,是智慧的結晶,是人生和工作的向導。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書本學習。隻有博覽群書,博聞強記,博采眾長,才能不斷獲得知識、獲取力量,才能不斷提高和發展自己積蓄豐厚的資本。彭德懷元帥隻讀過兩年私塾,因為要指揮打仗,常常利用戰鬥間隙夜讀兵書,有時在馬背上也手不釋卷。在人們的印象中,許世友出生入死,戎馬一生,是地地道道的武將軍。其實他文武兼備,很愛讀書。早在紅軍時期,他的一些戰法都是從古書上來的。在著名的萬源大戰中,他要求部隊修築工事、設置障礙要堅固。他說:“三打祝家莊,為什麼三次打不下來?就是因為工事修得好,障礙設得妙。我們的工事,要經得起三打、五打、十打。隻要他打不爛我們,我們就能把他打得稀巴爛。”1942年十月,他任膠東軍區司令員,在緊張的戰鬥中,他埋頭看《三國演義》,可見書在他心中是多麼的重要。作為帶兵人既要認真學習掌握馬列主義的經典理論觀點,又要學習掌握現代理論的優秀成果,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還要了解一些西方文明進步的理論觀點,使我們對曆史、現實和未來,都力爭有較為深邃的認識、理解和把握,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要熟知專業知識和了解高科技知識,盡量選擇那些對提高專業知識、做好本職工作有幫助作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