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天,我踏進指揮排的房間,正在看書的戰士賈勇趕緊神色慌張地把書藏到了身後。走近一看,原來是本英語書。“學英語,不錯啊!”聽到這話,賈勇不再緊張了。“我看雜誌上說,微機、英語、駕駛是現代人謀生的必備條件……我學英語有的戰友譏笑我,說我連中國話都說不明白,還想整個洋文,所以就偷偷地學,怕別人知道。”
“你是怎麼學的?”
“照著書本自己學,有時背單詞,有時背短語,但怎麼學都不得法,現在都快沒信心了。”
我心想,是啊,在無居民、無淡水、無航班、無耕地的“四無島”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缺少資料,沒有老師,自學英語談何容易。回到家,我就把戰士自學英語的事講給來隊探親的妻子聽,妻子耿淑娟是山東建築工程大學的講師。她聽後很感興趣地說:“我記得在濟南黑虎泉有個‘英語角’,你們也可以開辟個‘英語角’,把想學英語的戰士集中起來,基礎好的直接學一些口語,基礎差的可以學單詞練發音。”
聽了妻子的話,我深受啟發。晚上,開完連務會,我就對想學英語的戰士進行摸底,然後劃分層次,建立了學英語小組。利用“雙休日”在學習室開辟了“英語角”,並安排妻子、大學生幹部一起當教員,還編輯了《英語口語400句》,其中還包含一些戰場英語對話的內容,戰士學起來興致很高。
某海防團炮兵六連指導員梁彥平說,由此,我還舉一反三,每年新兵一入伍,我都在摸清戰士實際文化底數的基礎上,區分不同層次,按照“依據基礎目標,根據目標定任務,劃分階段搞測評,測評之後再升級”的思路,組織了提高班、初中班、高中班等文化補習班,並根據戰士的特長愛好,相應地開辦了微機培訓班、書法繪畫班等,調動了戰士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連隊建設發展。
因材施教各芬芳
目前,在基層部隊中,無論是學曆升級,還是政治教育等工作,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論接受能力強弱、特長愛好差異,統統用一樣的標準衡量,一樣的講課提綱,一樣的講課方法等“一刀切”、“一鍋煮”、“齊步走”的現象,其效果可想而知。
影響人成才的因素很多,人的素質、社會曆史條件、教育與個人主觀努力的程度等都對成才發生作用。一般說來,教育在人才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方法是否得當也是不容忽視的。這裏的核心問題是要根據人才成長不同階段的特點因材施教。比如,文中講到的指導員梁彥平根據戰士文化差異,組織了提高班、初中班、高中班等文化補習班,並根據戰士的特長愛好,開辦了各類不同的專長班,因人而異,各有所長,因材施教,各取所需,一切著眼於戰士的需要,一切從連隊建設的實際出發,改變了以往“一刀切”的做法,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據史料記載: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並且在實際教學中,因材施教,隨其材器而使之,對不同性情、脾氣,特長的徒弟實施不同的教育。如顏淵淡泊、好學、不二過,閔子騫善於處理家庭關係,孔子就把他們分在德行科;宰我會講,子貢通達,就被放在言語科;子路果斷、勇敢,冉求多藝,讓其在政事科;子遊、子夏年紀輕,學詩、學樂體會卻較深,就把他們安排在文學科;等等。他還特別重視區分學生的天賦智力施教。他要求天資好的學生要“多問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要求智商高的學生學習必須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道聽途說,德之棄也”。他主張建立的師生關係,很有“教學相長”精神。例如,他最喜愛弟子顏回,常用讚美的話表揚他,但也曾這樣對他批評,說:“回呀,他對我沒有幫助嗬,我說什麼他讚同什麼。”可以看出,他是主張,在師徒之間,可以開展批評,提出不同意見的。如果學生對老師所講的,不問是非,完全隨聲附和,對為師的人並無幫助。我愛吾師,我更愛真理,“當仁,不讓於師”,這才是正常的師生關係。試看,他在《論語》其他篇章中,還有這些主張:對君王的話要分清是非,對一鄉眾人的話也要分清是非,善者從之,好之;不善者違之,惡之。學生對老師的話,可以“和而不同”。學習而盲從,這就違背他的本意了。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對我們帶兵人也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