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應該記下陳秀蓮老人的故事,因為它要昆得多少輕鬆一點,並且能使我們感覺到大自然中的神聖其實並不遙遠。
秦嶺南麓的陝西漢中地區城固縣鐵路鄉,巴山淺山區,山林茂密,池塘清澈,漢江從山腳下緩緩流過。1969年3月16日,獵戶袁德山的小女兒呱呱墜地。後來兩對金色羽毛的鷺鳥也飛落在院子裏,鷺鳥被當地老百姓視為不祥之鳥,其實也就是因為鷺鳥倚牛而生,百姓認為它好吃懶做而已。袁德山拿起獵槍要打這兩對鷺鳥時,他的母親陳秀蓮不讓打:“鳥有靈性,也是一條命,打不得。”袁德山放下槍,兩對鷺鳥便在袁家門前的樹上開始築巢,當年還增加了幾隻雛鳥。陳秀蓮喂雞食,鷺鳥試探著落到地上與雞共享,陳秀蓮便笑嘻嘻地看著。秋天,鷺鳥飛回南方去了,但老人說它們會回來的。第二年清明前夕,竟有二十多對鷺鳥在袁德山家四周的樹木上築巢而居,鳴唱之聲不絕,陳秀蓮總是笑眯眯地看著它們飛來飛去。
鷺鳥出現的第三個秋天。
陳秀蓮老人知道,當山上的樹葉飄零,河邊的蘆葦塘開始變得金黃,鳥兒南行的時刻就要到了。小鷺烏正在空中練習飛行,不知道去南方的路有多遠?陳秀蓮倚門送行,揮揮手,這個一字不識的老人說,秋天的天空是鳥的世界。不光是陳秀蓮,一家人都有點思念這些小精靈了,二嶺溝的山山嶺嶺,袁德山承包的30畝山林,一個冬天都在莊嚴肅穆地回想。
鷺鳥按時歸來了,還帶來了白鷺、夜鷺、池鷺,30檾山林全是鳥窩,這裏是鳥的世界,毗鄰著人的世界。5月,鷺鳥和袁家都是繁忙的,這是鳥的繁殖季節,雌鷺每窩產卵3—5個。出殼的雛鳥十分頑皮,總是趁成鳥出去覓食的機會在窩裏鬧翻天,而山林中的蛇,野貓正等著它們從樹上掉下來。袁德山一家七口人便開始上山護鳥,陳秀蓮老人負責家門口的一片樹林,另外六人分成兩班輪換上山。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掉在地上的雛鳥小心翼翼地送回窩裏。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袁德山承包的30畝山林實際上是替鷺鳥承包了一個烏的家園,成材的樹也不能砍,砍了樹鷺鳥到哪裏去築巢呢?1987年,鷺鳥築巢四千餘個;1988年為六千多;1990年,鳥巢超過一萬。每到夏天萬鳥翩翩起舞,翅膀遮天蔽日,歌聲此起彼落。這就是袁德山一家和鄰近鄉裏所得到的最美的收獲。
這是陝西的奇跡,也是中國的奇跡。
這是用愛心創造的奇跡。
有一天,陳秀蓮老人坐在床邊上休息,突然聽見鷺鳥驚叫,七十多歲的老人連忙上山查看,兩個年輕人正背著挎包掏蛋。老人還是那幾句話,這是一條條小命,就像你爹你媽生養你不容易一樣,年輕人認錯了。老人冒著小雨,再把鷺鳥蛋一個個放回巢裏,二嶺溝就這樣成了萬鳥溝了。
30畝山林變得神聖了,你可以說因為陳秀蓮老人及她的兒孫們,你也可以說因為有了鷺鳥。四鄉八裏的人經過這片林子都會把腳步放輕,惟恐驚擾了鷺鳥們,在打獵的人眼裏這片林子是禁地,他們已經都懂得了一個道理,並從愛護鷺鳥開始這樣做了%地球是人類和野生動物共有的家園。
但,慈眉善目的陳秀蓮老人不會說,她照樣地喂雞的時候多灑一把穀子,它知道有的剛會飛的小鳥還沒有吃飽,她端著一碗鳥食在手裏,鷺鳥們便一個一個地飛到她身邊……1990年9月260,日本著名鳥類專家尾崎清明來到二嶺溝考察,在袁德山的30畝山林前,他連聲感歎:奇跡!奇跡!他說他從未見過如此之多的鷺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