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那個年代的政治生活(1 / 3)

紅星大隊坐落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它分冬場和夏場,兩場相距四裏,遙相呼應。烏蘭河從中間穿過,恰好將冬、夏兩場分割開來。正值夏季,蒙古包錯落有致地分布於西北方向的夏場上。走進夏場,一股濃鬱的蒙古族生活場景展現在麵前。可以看到,家家蒙古包前都有一個木製的牛車——勒勒車,它是用來取水、拉東西用的。離家不遠處有一個牛糞堆,是用來燒火的。還有一個柳條編製的圈,用來關小牲畜。有的家門口還豎著拴馬樁。在夏場向東南方向望去,有一條起伏的山巒。山巒下有十幾座土坯房,它是大隊固定的冬場。大隊部和紅星小學以及一個小賣點都在那裏。天氣冷了,牧民就會從夏場搬回冬場。有些人家將蒙古包收起,住進土坯房。沒有土坯房的人家,則將蒙古包重新支起。全大隊六十五戶人家。其中營子裏五十戶,牧業點十五戶,共三百六十六人。營子裏的牲畜大部分是自家的奶牛和大隊的奶牛。其他牲畜由分散在方圓幾裏甚至幾十裏地的十五戶牧民放養。

當天際第一抹晨曦撒向騰格爾草原時,婦女們便紛紛走出她們的氈房,開始一天的忙碌。她們首先打開蒙古包天窗,支起煙囪,點燃爐火,把早茶燒好,然後擠牛奶。男人們喝完早茶,蹬上馬靴,騎著馬兒走了。有的去了牧場,有的去幹牧業活。

晚霞時分,男人們回到家中,喝著流香的奶茶,解除了一天的疲憊。歸來的牛群一路小跑奔向它們的宿營地,婦女們又拎著奶桶走出氈房,擠著再一次鼓脹的牛乳。

白天送走隨行人員,晚飯後青年們組織去牧民家拜訪。趙岩在隊前強調著注意事項:“我們已經講了民族政策和蒙古族風俗習慣,希望同學們一定要做到謙虛有禮……”

趙岩帶著幾位同學敲開了一戶牧民家的蒙古包,男、女主人迎了出來,“大伯、大媽塔賽白努(您好)!”

“塔賽白努!進屋。”男、女主人很高興,非常客氣地請客人進蒙古包。

“您請先進!”

“哈瑪烏貴,寶,寶(不必客氣,請,請)!”互讓幾次,男、女主人先進了屋,幾位青年隨後走了進去。

“得西灑塔(請坐)!”男、女主人示意客人坐,“大伯、大媽您先坐。”趙岩說道。經過一番禮讓,大家坐了下來。按照蒙古族習慣,同學們一律半坐在地鋪上。

“拉布東漢蘇。(坐穩)”大伯說。幾位青年這才開始盤腿就座。第一次到牧民家中做客,大家既謹慎又好奇。這是一戶普通的蒙古包,包中央有一個爐子,煙囪穿出蒙古包的天窗。爐子後麵是睡覺的地方,上麵鋪著氈子類的東西。左邊放著漆著紅色油漆的櫃子,櫃子上麵有兩個相框,依靠在蒙古包的哈那牆上,它的旁邊掛著一隻馬頭琴,右邊放置著碗櫥及炊具。女主人往鍋內添入茶水,將爐子重新點燃。“額吉,您別忙了,我們已經吃過飯了。”趙岩對女主人客氣地說。女主人微笑著說著蒙語,仍不停地忙碌著。

“那怎麼行,來到我們草原,客人一定要喝茶。這是習慣。”男主人說。

女主人看起來六十來歲,爐火映紅了她飽受風霜的麵頰。她從瓦罐中舀了一勺乳,放入鍋中輕輕調和著。很快奶茶熬好了,她從碗櫥中取出碗,用白毛巾擦拭幹淨,拿出一塊乳製品,切成小塊放入每個碗中。然後又坐在爐前,將熱騰騰的奶茶盛入碗中,一一遞給來訪的客人,“蘇台切烏嘎來(請喝奶茶)!”

“塔拉日哈吉白呐!”同學們用剛剛學會的蒙語向女主人致謝。

“大伯、大媽,我來介紹一下:我叫趙岩,他叫馬力、李斯特、宋長白、劉愛武、孫紅、王海軍。”

“海軍,達來其熱哥。這個名字好記,達來。”大伯對老伴說著蒙語。女主人微笑著點著頭。

“大伯,您的漢語說得很好。”

“哈哈,不行,馬馬虎虎。”大伯笑道。外麵一聲叫喊,門開了,一個小男孩蹦跳著走了進來,忽然看見家裏來了這麼多客人,不由得止住了腳步。“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男孩瞪著眼睛不知道客人所雲。

“七歲了,叫巴布,是我們的小孫子。他爸爸媽媽在浩特(放牧點)放牧,離這兒二十來裏地,小孫子和我們在營子裏。”大伯對男孩說了一通蒙語,小男孩有些羞澀地躲閃到爺爺的身後。

“大伯,巴布上學了嗎?”趙岩問。

“沒有,太小了。”

“大伯,七歲了應該讓他上學了。”

“不忙,明年讓他上。”大伯充滿愛憐地摸著孫子的頭。

“小學校有漢語課嗎?”

“有。我們的朝魯老師蒙、漢語都會。”

“大伯,大媽不會說漢語嗎?”

“她聽得懂,說得不好。營子裏有的女人會說一點。”

“大伯,您兒子放了多少牲畜?”

“八百來隻羊,今年牧草長得好,畜牧豐收。”大伯顯得非常高興。

“大伯,大隊的馬群在哪兒?”馬力迫不及待地問。

“在東浩特。”

“多少匹?”

“一千多匹。”

“嘿!真不少!”馬力的臉上露著喜色。接著又說:“大伯您給我們講講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