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看起來總是有些“脫線”,但一遇到現實的問題就馬上展現出實力。這也就是說,平常保留一半的實力,有需要的時候總有驚人之舉。一向都表現出精明能幹的樣子,到了緊要關頭卻手足無措,這是不懂得如何運用智慧的人。別人愈是不了解你有多少本事,就愈想了解你的實力。培養足夠的實力卻不作不必要的表現,這就是吸引他人的技巧。
(3)鋒芒是額上傷人傷己的角。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一旦不知我,心裏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尤其年青人,總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使得人家知道你是個不平凡的人。使全世界都知道,當然不可能;那麼使全國人都知道,還是不可能;那麼使一個地方人都知道,仍是不可能;那麼至少要使一個團體的人都知道,要使人知道,當然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隻有從言語行動方麵用力,於是言語鋒芒,行動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是你細細看看你的同事,是處世已有曆史,已有經驗的同事,他們卻與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塵”,毫無圭角,言語如此,行動亦然,個個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誰知他們的才,頗有出於你上者;好像他們都是訥言,誰知他們頗有善辯者;好像都是無大誌,誰知頗有雄才大略,不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有所顧忌,言語鋒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行動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嫉,旁人妒嫉,他們也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你的破壞者,在這種形勢之下,把你的立足點都被推翻,哪裏還會實現你的求知於人之目的!青年人往往多樹敵,與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就是因為言語鋒芒,行動鋒芒的緣故,言語所以鋒芒,行動所以鋒芒,是急於求知於人的緣故。處世已有曆史,已經驗的同事,所以“以靦合歡,”是受過這種教訓的緣故。
你也許說,如此辦法,不是永無人知麼?其實隻要有表現你本領的機會,你把握這個機會,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會知道。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患沒有,隻患把握不牢,隻患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滿意,你已有真實的本領,你留意表現的機會,你沒有真實的本領,快快從事預備。易日,“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對於你,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不磨角使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被折斷,其傷必多。鋒芒就是額上的角,既傷人,也傷己!
(4)聰明人要懂得自我保護。
嫉賢妒能,幾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華的人會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難。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選擇挺直的樹木來砍伐;水井也是湧出甘甜井水者先幹涸。由此觀之,人才的選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華橫溢,鋒芒太露的人,雖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隋代薛道衡,13歲時,能講《左氏春秋傳》。隋高祖時,作內史侍郎。煬帝時任潘州刺史。大業五年,被召還京,上《高祖頌》。煬帝看了不高興,說:“這隻是文詞漂亮”。拜司隸大夫。煬帝自認文才高而傲視天下之士,不想讓他們超過自己。禦史大夫乘機說道衡自負才氣,不聽馴示,有無君之心。於是煬帝便下令把道衡絞死了。天下人都認為道衡死的冤枉。他不正是太鋒芒畢露遭人嫉恨而命喪黃泉的嗎?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莊子》中提出“意怠”哲學。“意怠”是一種很會鼓動翅膀的鳥,別的方麵毫無出眾之處。別的鳥飛,它也跟著飛;傍晚歸巢,它也跟著歸巢。隊伍前進時它從不爭先,後退時也從不落後,吃東西時不搶食、不脫隊,因此很少受到威脅。表麵看來,這種生存方式顯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細想想,這樣做也許是最可取的。凡事預先留條退路,不過分炫耀自己的才能,這種人才不會犯大錯。這是現代高度競爭社會裏,看似平庸,但是卻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