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不能太認真太較勁(1 / 3)

現實人生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特別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著胳臂,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亂乎。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有時候,事情逼到了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麵上給他個“模糊數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塗”。評職、晉級時,某候選人向你麵授機宜,討你個“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夠格兒,可又不好當麵掃他的興,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劃“O”時再較真,不失原則。人格哪,似乎也不失,當事人問到了,坦誠指出他不夠格兒的地方,不問,順其便。“難得糊塗”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能保持人格純淨的妙方。

“難得糊塗”作為“牢騷氣”,原本就是緣由“不公平”而發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鏟除種種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無能,那就隻好祭起這麵“糊塗主義”的旗幟,為自己遮蓋起心中的不平。所以當你直麵現實,要學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會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們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藏巧於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涵義。一般地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處世應變的方法。曹丕以哭勝曹植的美文是一個例子,安祿山作楊貴妃的幹兒子也是一個例子。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則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處世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其間從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成為眾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陳倉,最後一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過,對於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認為應該有包藏、凝重的胸懷與氣度。有一句名言,日: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事,就要像這錢一樣,“邊緣”要圓活,要能隨機而變,但“內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例如,對周圍的環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慣處,不必棱角太露,過於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來,“處世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即可以保全氣節,也可以保護自己。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也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視。一日,曹操約劉備人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隻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競嚇得把匙箸也丟落了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顯炫、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他的種菜、他的數英雄,至少在表麵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一個人在世上,氣焰是不能過於張揚的。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作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裏,在店麵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隻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麵。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麵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匿,即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不耍小聰明,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