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勢利眼(1 / 3)

勢利眼。自古以來人間就患有“勢利眼”病。

勢利眼的毛病出在“眼”上,病根卻在心上。他們的思想核心,說到底,也還是“勢”和“利”兩個字。以他們的勢利算盤來說,巴結權勢,是為了借勢附驥尾,以便使自己從權勢者那裏也撈到一點勢和利。退一步說,即使撈不到,或者可以得到權勢者的青睞而從他那裏“借”一點勢,以向無權無勢者顯得“風雲雷雨”,抖一抖風光。《儒林外史》裏範進的那位嶽父大人胡屠戶,在範進中舉之前,百般貶斥女婿,什麼“爛忠厚沒用的人”呀,“像你這尖嘴猴腮,也撒泡尿自己照照”呀。一旦範進中舉,胡屠戶立即改口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裏那張府、周府那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麵的相貌。”把個“麵黃肌瘦,花白胡須”的範進,居然誇成了一朵花,甚至範進前麵走,他“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竟然“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隻差沒有叩頭了。這種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說到底,也無非是想著:“我那裏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著也怎的?”《官場現行記》裏瞿施庵的夫人瞿太太,已經是個“臉上起皺紋的老婆婆”,“頭發也有幾根白了”,居然“情願拜在膝下”認湍製台的年方十八歲的幹女兒寶小姐為“幹娘”,那更是勢利得令人作嘔了。究其原因,無非想攀上了這門幹“親戚”,“少不得總要替我們老爺弄點事情。隻要弄得一個好點差使,就有在裏頭了”。

其實,勢利心和勢利眼,有案可查而又最能使人傷心悟道的莫過於蘇秦的軼事了。這位後來佩了六國相印、衣棉還鄉的縱橫家,當初遊說失敗,潦倒歸來時,不說鄉裏鄉親,就連他的老婆、家人都冷眼卑視,老婆不搭理,嫂子連飯也不給做,親娘老子居然也冷若冰霜;而當他遊說六國成功,身佩相印,衣錦榮歸時,全家人慌得腳打後腦勺,竟然匍匐在地,“郊迎三十裏”。更有趣的是,當蘇秦問他們“為何前據而後恭”時,他們竟然毫不掩飾地回答;“以季子位尊而多金”,就是說,因為你當了官兒,有了錢。要不然,對不起,還得叫你餓肚子。世態炎涼,以至於此。還有一位大名人廉頗,能征慣戰的將軍,也嚐過勢利眼們的苦頭,那是他從長平被免職回來以後,“失勢之時,故客盡去”,看老頭兒無職無權了,平時拍馬溜須的,都另攀高門去了,“及複用為將”,又有了權勢,這下,“客又複至”。對這幫勢利小人,廉頗老實不客氣地說:“客退矣!”意思是讓他們滾蛋。可是那些人的臉皮偏偏幾尺厚,居然給廉頗講了一番“道理”,說是:“天下以勢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說得臉不變色心不跳,似乎反倒是廉老頭不對了,真是豈有此理!吃過這類苦頭的人隨便還可以舉出不少,像司馬遷為李陵案下獄時,“家貧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近親不為一言。”人一失勢,樹倒猢猻散,誰都怕沾邊,“界線”惟恐“劃”得不清,誰還肯替他說一句話?更有甚者,柳宗元倒黴時,“平居閉門,口舌無數。況又有久與遊者,及岌岌而摻其間焉。”你有權有勢時他是“好朋友”,一旦你倒了黴,失了勢,他居然落井下石,來一個“反戈一擊”,真叫人不寒而栗。難怪唐代的兩位詩人李頎、羅鄴不約而同地慨歎:“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隳肝惟恐後”;“年年點檢人間事,惟有春風不世情”,說得入木三分!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種以名利地位來識人的現象在如今的社會裏並沒有絕跡。他們總是以為有地位的人就一定是有才華和能力的人,沒有地位的普通的人,或是窮人,總是被瞧不起,被看作是沒有前途,沒有出息的無用之輩。以名利地位識才,在對待現任領導和離任領導的態度上尤其明顯。一些人對現任領導在位時,總是把領導說成無所不能,無所不曉;一旦現任領導離任不在位時,又說這樣的領導本來就無能。

人們的心理狀態是可知的。這些對其上司前後態度不一的人們身上原本存在著一種希望,或是為了自己的升遷,或是為了環境條件的改善,或是為了子女就業,或是為了政治保護,或是為了借他人之威來擴大自尊,所有這些他們都需要上司來成全。上司在他們的眼裏,儼然成了一棵“希望”之樹。這種人為了自己的希望能夠實現,常常將自己打扮成是最“支持”上司的人,他們行為之“溫順”、言語之“動聽”、心底之“忠誠”,好似舍此無他人。領導者在這種人麵前做了“俘虜”的並不罕見,不是有人聽了這種人的“幾句話”就對下屬搞親疏有別、打擊報複嗎?不是有人得了點他們的“好處”而進退維穀、受之左右嗎?這種人對其上司親近非常,完全是為了利用,決非忠誠。誰那裏有希望,他的利用之法就往誰的身上使,你如果對他不再產生希望,那麼他就會離你而去;你若再度對他產生希望,他還會厚著臉皮來求你;你若阻止了他的希望,他就可能會將以前你給他的好處忘得一幹二淨,從而和你對立起來;你若使他的希望破滅,他就可能會極盡個人之能事,瘋狂地與你為敵。這種人的希望,實際上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隻要組織照顧,不要組織紀律;隻要個人利益,不管他人權益;給好處就近,不給就遠:有希望就去,沒有了希望就離,是其重要特征。

人不能沒有希望,沒了希望就會不求進取,社會也不會進步。問題在於,人的希望要適度,要有一個健康之心。換句話說,人不能沒有自己的正義感。希望加正義感,就是應變學所提倡的健康之心。

總之,眼病還有不少,恕不一一列舉。記得一位偉人說過,我們的眼睛不亮,要借助於“望遠鏡”和“顯微鏡”,馬列主義就是這樣的“望遠鏡”和“顯微鏡”。他說得是很對的。隻有拿起了馬列主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才能明察秋毫,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把握它發展變化的規律。“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讓我們高舉這兩麵“鏡子”望遠察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