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楷木頌》(1 / 1)

我對楷木真的是情有獨鍾。緣起是在孔林裏看到了“子貢手植楷”。在林木鬱鬱蔥蔥的孔林裏,如果沒有施閏章的那塊著名的詩碑,隻怕就太不起眼了。但是,它卻是卓然不群的“孔子塚蓋之樹”、“眾木榮時枯萎,隆冬方萌芽布陰”。曆來“楷模”一詞為人尊崇,《漢語大詞典》上稱“喻剛直之意”。

楷木是由子貢從南方移植來的。他用楷木雕刻孔子及其夫人的像以寄哀思。因其木質堅實柔韌,紋理細膩,刻製成杖,不易折斷;雕成如意,玲瓏剔透,因而“楷雕”就成為“曲阜三寶”之一。古代已成貢品,近代在巴拿馬博覽會上榮獲金獎,一支“九龍如意”曾引起舉世轟動,被稱為“世界之最”而成為稀世珍寶。

所以,在孔子墓旁,許多人都會對著“子貢手植楷”佇立尋幽。

我也曾站在那裏冥想:當年的子貢不是孔夫子的愛徒,因為他竟然去經商,可是就是他,卻在孔墓守孝六年,超出那些得意弟子的一倍。清初大詩人施閏章,在“共看獨樹影”時,“猶見古人心”。他與子貢心心相印,所以“經過築室處,千載一霑襟”。他的淚水,其實是一種心聲,確立了一種“楷模”,就是在“利”與“義”的關係上,要“義”字為先。子貢一個商人,本來該是“重利輕別離”的,卻是“義薄雲天”,一守六年,完全不顧“時間就是金錢”。而要“義”字為先,必得剛直,像子貢一樣,把剛直的人格看得重於一切。

我把這種意思寫進了一篇散文裏,發表在省內的報紙上。其大意是提出了“時代楷模”的問題,有個警句為“拚死買名的人極其難得,尤其是在人們把名利看得很重的時代。”

晃四十年過去了,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楷模”是不是發生動搖了呢?過去,名利是連在一起的,有名就有利,而“利”與“義”卻是對立的,所謂“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如果唯利是圖,就是小人行徑。現在,不知有多少人見利忘義了,所以利欲薰心之徒,就根本不要名聲了。什麼君子小人?能掙錢就是實現了自我價值;中國有十二億人,我一天騙一個也騙不完!

我感到十分惶惑:子貢當年經商肯定是個儒商,所以才會有守墓六年的手植楷;如果是當今,隻怕得是個奸商。六年守寡還不愛誤了發財?須知當時的孔子遠未發跡,隻是一個嘮嘮叨叨的教書匠而已,遠非後來被曆代帝王捧起來,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那般顯赫。子貢是在做“賠本生意”,真不知他“圖的啥”!

可悲的是,隻怕當今的人會把子貢視若為“外星人”。所謂“合法的個人主義”正在走俏。被局限的頭腦竟然無法理解任何“超蓮個人主義”的舉動。比方我個人集資印《文集》吧,如果用個人主義來解釋,就會百思不得其解。為了個人,或者為了兒女,那該摟錢買房子,買轎車,君不見如今這正是大時興?報紙上有專欄,電視上有專題,連標題都是“房子車子”,吵得好不熱鬧?而我卻傾其所有,用相濡以沫幾十年老伴的“保命錢”印刷一堆“廢紙”!

然而——我卻“萬劫不複”、“百折不撓”!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立的“楷模”是不會變的,子貢重義一,青史留名,如果他唯利是圖,子孫早就忘記了他!

不錯,“有錢就有價值”眼前確實十分時髦;頤指氣使的“大款”正在成為“寵兒”,然而,如果利欲薰心,卻會注定短命。因為他們完全不懂得如何手植一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