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相權論是中國古代關於貨幣流通的理論。由春秋時期周景王的卿士單旗最早提出。他認為,鑄幣分量的輕重要適合流通的需要。如果商品漲價,使鑄幣分量減輕,購買力下降,不適合流通需要,便需要鑄造分量較重的鑄幣;反之,則需要鑄造分量較輕的鑄幣。兩種鑄幣按其輕重維持一定的比價,同時在市場上流通,這就叫母權子或子權母。不過子母相權的含義隨貨幣製度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春秋時的鑄幣是銅幣,子母相權指同一種金屬鑄幣的不同重量之間的關係;唐代以後,子母相權發展為虛實相權即足值貨幣與不足值貨幣的關係;宋代後出現紙幣,白銀進入流通,子母相權指兩種不同幣材的貨幣或金屬貨幣與紙幣之間的關係;在近代,有人將子母相權運用於主幣和輔幣的關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