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文明的尺度 (1 / 2)

某些詞彙似乎具有無限豐富的內涵,因而人們若想領會它的全部意思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比如宇宙。

比如時間。

不是專家,不太能說清楚。

即使聽專家講解,沒有一定的常識,也不太容易真的聽明白。

但在現實生活之中,卻仿佛誰都知道宇宙是怎麼回事,時間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呢?

因為宇宙和時間作為一種現象,或曰作為一種概念,已經被人們極其尋常化地納入一般認識範疇了。

大氣層以外是宇宙空間。

一年十二個月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六十分鍾每分鍾六十秒。

這些基本的認識,使我們確信我們生存於怎樣的一種空間,以及怎樣的一種時間流程中。

這些基本的認識對於我們很重要,使我們明白作為個體的人其實很渺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也使我們明白,“人生易老天難老”,時間即上帝,人類應敬畏時間對人類所做種種之事的考驗。

由是,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受影響。

對於普通人,我們具有如上的基本認識,足矣。

“文明”也是一個類似的詞。

東西方都有關於“文明”的簡史,每一本都比霍金的《時間簡史》厚得多。世界各國,也都有一批研究文明的專家。

一種人類的認識現象是有趣也發人深省的—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首先是從對它的誤解開始的;人類對時間的概念首先是從應用的方麵來界定的。

而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首先源於情緒上、心理上,進而是思想上、精神上對於不文明現象的嫌惡和強烈反對。

當人們都確信某現象為第一種“不文明”現象時,真正的文明即從那時開始。

正如霍金詮釋時間的概念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

文明之意識究竟從多大程度上改變並且還將繼續改變我們人類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這是我根本說不清的。但是我知道它確實使別人變得比我們自己可愛得多。

上世紀80年代我曾和林斤瀾、柳溪兩位老作家訪法。有一個風雨天,我們所乘的汽車駛在鄉間道路上。在我們前邊有一輛汽車,從車後窗可以看清,內中顯然是一家人。丈夫開車,旁邊是妻子,後座是兩個小女兒。他們的車輪揚起的塵土,一陣陣落在我們的車前窗上。而且,那條曲折的鄉間道路沒法超車。終於到了一個足以超車的拐彎處,前邊的車停住了。開車的丈夫下了車,向我們的車走來。為我們開車的是法國外交部的一名翻譯,法國青年,他搖下車窗,用法語跟對方說了半天。後來,我們的車開到前邊去了。

我問翻譯:“你們說了些什麼?”

他說,對方堅持讓他將車開到前邊去。

我挺奇怪,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