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 (1 / 2)

讀過《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名著的人,必記得開篇的兩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兩句話,在中國也早已是名言了。最近我因授課要求,重新翻閱該書某些片段。掩卷沉思,開篇的這兩句,仍是全書中最令我聯想多多的話。

曾有學生問我—為什麼這兩句話會成為名言?我的回答是—首先,《安娜·卡列尼娜》成為了名著,這個前提很重要。學生又問—如果《三國演義》沒有成為名著,“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不成其為名言了嗎?如果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沒有成為名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不成其為名句了嗎?

當然,還可以舉出另外許多例子。名言名句不僅出現在小說、詩詞、歌賦中,也出現在戲劇、電影電視中,甚至出現在法庭訴訟雙方的答辯中,出現在演講中的時候更是不勝枚舉……

關於《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托爾斯泰曾寫下過三十幾段的開篇文字,最後才選擇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兩句話。據說,倘用俄語來朗讀這兩句話,會有詩一般的語韻。這大概也是俄國人特別認同托爾斯泰的原因吧。

我的回答究竟使我的學生滿意了沒有?進而使自己滿意了沒有?不是這裏非要交代清楚的。

我想強調的其實是這樣一種思想—喜歡提問題的人一定是喜歡思考問題的人。人類倘不喜歡思考,我們至今還都是猴子。曆史上有人罵項羽“沐猴而冠”,正是恨他遇事不動腦子好好想一想。

竊以為,錯誤的思想是相似的,正確的思想各有各的正確。

當然,正確和錯誤是相對的,姑妄言之而已。

這裏所說“錯誤的思想”,確切地說,是指種種不良的、甚至邪惡的思想。比如以為損人利己天經地義,以為仗勢欺人天經地義,以為不擇手段達到沽名釣譽之目的天經地義,於是心安理得,皆屬不良的邪惡的思想。是的,在我看來,這樣的一些思想是相似的。它們的共同點乃是—夜半三更,捫心自問,有時候還是怕遭天譴的。謝天謝地,迄今為止,這樣的一些思想從來不是大眾思想的主流。比如“無毒不丈夫”一句話,你不能不承認它也是一種思想。然而真的循此思想行事的人,其實是很少很少的。何況此話原本似乎是“無度不丈夫”—如果如此,恰恰是提醒人要善於思考的話。

迄今為止,人類頭腦中產生的大部分思想,指那類被我們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認同的、以指導我們行為和行動的後果來判斷,是對社會進步有益的—那樣一些思想,它們不應隻是少數人頭腦中產生的思想,而應是我們大多數人,甚至每一個人頭腦中都會產生的思想。

我們中國人依賴少數人的頭腦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思想—實在是依賴得太久太久了,而這幾乎使我們自己頭腦的思考能力變得有點兒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