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學經商,先學做人。

——李嘉誠

“未學經商,先學做人”,這是李嘉誠經常說的一句話。

有人說,傳統文化與商業文化大相徑庭,水火不相容。成為商界巨子的李嘉誠,卻能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成一體。在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他體現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傳統美德。

這種傳統美德是李嘉誠為人處世的基礎,並由此延展為他從商的準則。這些都得益於他父親的熏陶。

1943年,李雲經英年早逝。他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給李嘉誠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擔。但另一方麵,李雲經給李嘉誠留下了終生受益的豐厚遺產,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生活重擔與做人之道,在李嘉誠的商業生涯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李雲經臨終前,哽咽著對李嘉誠說了兩句話:

“阿誠,這個家從此就靠你了,你一定要把它維持下去啊!”

“阿誠,阿爸對不起你……”

就是因為對父親的承諾和對家庭的責任,年僅14歲的李嘉誠謝絕了舅父繼續供他上中學的好意,毅然決然地輟學求職。他要掙錢,要掙好多好多的錢。14歲的少年隻有一個信念,就是要養活母親和弟弟妹妹,他必須掙錢。殘酷的生計,迫使李嘉誠別無選擇地走上從商之路。

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如果不是迫於無奈,他是不會去從商的。李嘉誠後來回憶說,就是立業之初,他的理想還依然是“賺一大筆錢,然後再去搞教育”。由此可見,李嘉誠從商實在是身不由己、逼上梁山。別無選擇使李嘉誠義無反顧,在商海搏擊,最終成為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

父親生前教給李嘉誠許多豐富而珍貴的做人道理。比如“貧窮誌不移”、“做人需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等。

父親的熏陶和遺訓,李嘉誠永誌不忘,並延展為從商準則。李嘉誠在香港乃至國際商界樹立起良好的大家風範,因恪守商業道德而贏得了高度的信譽。這千金難買的信譽又回饋了李嘉誠無數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