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財路。

——李嘉誠

精通“借法”,乃是智人所為。李嘉誠的“借法”值得任何生意人化用。

1979年10月,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分公司,董事長榮毅仁邀請李嘉誠出任中信董事。

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於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榮智健參加香港中信集團的工作,不久,升為香港中信的董事總經理。

榮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滿足坐“現成”的交椅,想憑自己的實力,創立一間完全由自己所控的公司。李嘉誠以扶植兩個兒子的心理,關注榮智健的事業。

李嘉誠任中信董事10年,未做多少實質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錯的榮智健有心大展鴻圖,世叔伯豈有不幫之理?

李嘉誠、榮智健都看好借殼上市,英雄所見略同。借殼上市是股市術語。一家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5年以上的經營實績。循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須花費相當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需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戰。

李嘉誠、榮智健在股市多方尋找、權衡,相中了泰富發展這隻殼。李嘉誠的英籍高參杜輝廉任主席的百富勤,為中信的財務顧問及收購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股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麵收購。

泰富市值725億港元,是當時股市“蚊型股”。中信沒有付現金收購,而是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換股,及以物業作價的步驟而完成的。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曹光彪的主力艦)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因此,這次收購是經各方縝密協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從股權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獲取權益。

李嘉誠以自己的商業地位及經商才能幫助中資,意義深遠。“在商言商,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財路。”中資在香港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與英資、華資三足鼎立的趨勢。與中資交好,可為今後進一步的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

全力幫助中信借殼上市,李嘉誠不遺餘力,但最後隻占5%股權。這是李嘉誠一貫的風格。他不會餓虎撲食般錙銖必較於一單生意,而是更注意日後的長遠合作和利益。

李嘉誠常常說:

“最重要的是有遠見,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作風。”